李利民(资料图)
楚天金报讯 李利民,山东人,毕业于武汉体育学院,曾在高校任教,编撰《学校体育教育大辞典》,后下海经商,从事国际贸易。1997年进军地产创办美地置业,开发香榭里项目。2005年创办华视传媒,并迅速发展为中国最大的户外数字移动电视广告联播网,2007年12月6日公司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成功融资1.24亿美元,创造一家企业从零开始的最快上市速度。目前公司市值已逾百亿人民币。
你或许不知道,无论在武汉,还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地铁里看到的移动电视,其“操盘手”都是深圳一家民营企业。
它叫华视传媒,总部在深圳福田区,凭借这个颇具中国特色的户外数字移动电视联播网,仅诞生两年半便在美国成功上市,迄今仍保持着纳斯达克从零开始的最快上市纪录。
领导华视传媒迅猛创造“传奇”的“当家人”——华视传媒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李利民,虽年过五旬,仍身材魁梧,精神抖擞。年轻时对抗衡和坚毅有独特的热情,他说直到今天,自己骨子里那种喜欢挑战的激情之火一直没有泯灭。
“我很喜欢竞技场上的感觉,金牌只有一块。我觉得这块金牌一定是属于我和我的团队的。”
特立独行
弃教从商,又从地产急转传媒
出口成章、言辞儒雅的李利民曾是体育科班出身。1977年恢复高考后,他成了“文革”后第一届大学生。作为文科生的李利民原本已被武大图书情报系录取,但因为爱好运动,最后他选择了武汉体育学院,念体育教育专业。此后在高校任教的近4年时间里,他写了40多篇论文在海内外刊物上发表,赚取的奖金达4万多元,这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已是不菲资金。随后,他攻读武汉测绘大学企业管理专业,开始萌发“社会发展离不开商人”的想法。
上世纪90年代初,李利民开始闯荡深圳。和许多早年南下深圳的热血青年一样,他在深圳赚到了“第一桶金”,并于1996年开始在深圳开发房地产。
这时,“不安分”的因子又开始“作祟”。“想着绝不跟在别人背后走,他首创了深圳地产项目全部请外国人做规划设计,为此花了比别人多7倍的规划设计费”。李利民说,这样的收获是“墙内开花墙外香”——这个他投资开发的深圳“香榭里”花园地产项目,收获了亚洲唯一一个世界房地产最高奖项“金块奖”。
2005年,深圳楼市驶入上行通道时,李利民又出其不意成立华视传媒公司,开拓户外数字移动电视经营领域,让“电视动起来”。这借了国家数字电视地面广播标准颁布的政策“春风”,利用电视台的无线技术发射,传输以电视台已播出内容剪辑而成的节目模式,与此前已有的以CF卡等形式的商业楼宇液晶屏分众经营模式区别开来。独特的商业模式、创新的战略推广,华视传媒创造了开播5个月实现盈利,1年时间建立起联播网,成立2年半时间登陆纳斯达克的惊人纪录。“离开房地产,当时很多人都调侃我,为何放弃了正处风口浪尖、收获财富的最佳时机?我想的是,人生应丰富点,应有多个行业的尝试,爱它、负责任地去做,都会有收获。”李利民说。
“一个人一辈子真正的创新没有多少,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升华就很了不起了。”
曲线围城
偏远包围中心,串起“珍珠”的艺术
“不是深圳,是成都。”李利民的户外数字移动电视联播网的起点没有从大本营开始。“因为,经济越发达的地方,商机都被盯紧了。”他说,实践证明,这样“偏远城市包围中心城市”“曲线围城”的战略是明智的,而“舍与得”的战术更是有效的。
经过多次谈判,华视传媒最后决定,将当地公司的控股权让给电视台,这样对电视台来说,一方面过去用过的内容经过剪辑能够再次得到利用,另一方面在传统的经营下开拓了新的移动电视市场收入。
[page]而对华视传媒来说,即使在每个与电视台合资的公司中只占有一部分股份,但按照纳斯达克规则合并报表之后,统计结果也蔚为可观。这样,华视传媒与成都电视台合作的公司拿下了成都公交移动电视的独家经营权,经营不过半年便首次实现盈利。自此之后,华视传媒全国地毯式推广开始了,重点是构建公交上的移动电视网络。
从成都到东北,再到东部沿海,再到珠三角城市,再迂回进军中原腹地城市,华视传媒跟各地广电部门合作形式多样,包括当地电视台占多数股份的合资公司,或电视台授予华视传媒5至10年独家经营权等。
目前,华视传媒户外数字电视移动电视媒体运营联播网已覆盖全国80个公交城市、10余个地铁城市,逾22万个公交地铁移动电视终端,拥有81.6%的车载电视无线发射技术终端和100%中国一线城市地铁电视终端覆盖,每天影响近5亿人次受众的生活。“每一家电视台是一颗很璀璨的珍珠。”李利民曾这样比喻,将这些电视台合作公司的建设、投资、经营权“串连起来”,让各地分公司联成一张网,“这时候就是一条珍珠项链,价值变得更高了”。华视传媒实践了合作与分享的新模式。
“如果想成功,企业必须战胜三种毁灭性力量:复杂性、不确定性、模糊性。”
收购拉锯
下沉到三四线城市,探索文化+科技模式
2009年,华视传媒以1.6亿美元收购数码媒体集团(DMG),使其正式从公交领域拓展至地铁,成为“地上地下通吃”的移动电视公共交通系统全覆盖运营商。然而,好景不长,这场并购成为至今仍在拉锯的纷争。
回忆这起收购案,李利民说:“这场收购过程中,我承认我们曾经犯的错误,就是快了一点,毛躁了一点,做得不够详尽。”美国法院的初级裁决是对华视传媒不利的,不过,至今华视传媒没有收到最终裁决书。
此后李利民表示,近年华视传媒不会再在收、并购方面采取“大动作”,同时将根据客户的需求再考虑下沉到三四线城市的步骤。
而让李利民执着的是,仍将探索“文化+科技”的产业发展模式,经过前期逾70亿元的大投入和高速扩张,华视传媒将进入稳健发展期。“再做2-3年,我会退出CEO,让给年轻的专业人士。当一名董事,但不会放弃一分钱股票,我想华视是我一辈子的事了。”李利民这样结束对他的访问。此前,他已经连续多日出差外地,从凌晨开会、再见客户,一直又到深夜。
■ 对话
记者:作为一位成功的连续创业者,您对创业者有何建议?
李利民:第一,在拥有清晰的方向和好的执行力前提下,要懂得坚持,在过程中获得锻炼;第二,要学会读懂政策,任何产业的市场化都有红线,只有对政策了解,把权力放在对的机构手上,才能事半功倍。很多年轻创业者对此并不重视,觉得很多项目有趣就去做,刚开始能赚钱,但形成规模之后还是要研究政策、理清人脉,否则反而会变成冒险。
记者:支撑您奋斗的动力是什么?
李利民:我惧怕失败,每天像打了鸡血一样往前冲。这背后有一些虚荣,但是要处理好虚荣的“度”,要懂得从搭档那里学习。我之前做过体育,也常常会感动于体力的抗衡,意志的决斗,思维的对垒。
■ 创新之道
用COPY借鉴所有最好经验
“老板每次的决定都很惊险,但事实证明每次他都是对的。我觉得他最大的优点,就在于能够创新。”李利民手下的员工如此描述他。
对此,李利民坦言:“我这个人比较喜欢copy”,当然他的copy并非照搬,而是有选择性地“拿来”。早在做地产香榭里项目时,他就花了巨资分别聘请了国外著名的建筑设计和园林设计公司,引入了前卫的“风洞”实验,结果他做的这第一个项目就获得了世界建筑业的“金块奖”。华视传媒同样如此,几乎借鉴了所有“前辈”最好的经验。
(综合《广州日报》《创业邦》《南方都市报》等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