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对话非遗·造物”艺术沙龙在广州IFC[M空间]举行,该活动由广州国际金融中心主办,越秀商投、狮涵文化、潮汇龙舟、广东省木偶艺术剧院、铖榀集、广州市天河区文化创意产业协会支持协办,国家级非遗大师崔克勤等3位优秀非遗传承人代表进行了对话,希望通过非遗文化新旧的碰撞、兼容传递出非遗造物的精神,让非遗文化带着崭新的生命力走入人们的视野。
四时流转,千年绵延,血脉共鸣,新旧共生。在一代代技艺人的传承与探索中,岭南非遗文化经历数千年漫长的传承、探索、吸纳、创新,发展至今日,拥有了丰富厚重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
崔克勤:广东木偶戏 演一出精彩传奇
“木偶,源于汉,兴于唐。”在本次活动现场,广东省木偶艺术剧院艺术指导、国家一级演员、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崔克勤分享了他和木偶戏的“一生情缘”。
木偶戏,是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艺术之一,诞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其中,拥有七百年历史的广东木偶戏,又称“岭南木偶戏”,以其浓郁的岭南地方特色而独树一帜。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戏剧文脉。广东木偶戏的木偶制作具有独特艺术风格,据崔克勤大师介绍,木偶包括提线木偶、布袋木偶、杖头木偶、皮影四大种类,各个种类的木偶雕刻制作、操纵技艺以及艺术风格、神采各异,传神逼真,栩栩如生。
沙龙现场,崔克勤大师与剧团演员通过《三打白骨精》《哪吒》《垃圾大战》等经典剧目的作品赏析,让现场观众进一步感受到了人偶表演的魅力。崔克勤解释道,“木偶戏发展到今天,它的艺术性越来越高,它的舞台综合性越来越强,木偶也是有生命、有情感,可以感动人、打动人。”
欧琦辉:我与非遗的对话
作为彩扎(佛山狮头)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黎伟嫡传弟子欧琦辉,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将狮头扎制融入文创、现代科技乃至非遗教育中来,让狮头文化的传承拥有更多可能性。
彩扎(佛山狮头)的扎作技艺源于明代,形体和装饰设计上均采用夸张而浪漫的表现手法,它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为南方狮头艺术的典型代表。欧琦辉通过“扎、扑、写、装”4种技艺手法让现场观众让大众直观感受佛山狮头扎作的精湛技艺。
据介绍,在传承狮头扎作技艺的同时,欧琦辉还尝试用各种潮流的方式,让狮头文化走进更多人的视野及生活。“将醒狮打造成一个艺术的IP。因为从传统文化到当代潮流的文化,它其实是一种进化的演绎,我们要创造出一种新的醒狮的美学系统,以及独一无二的醒狮文化内涵,即‘醒’。”欧琦辉通过不断的传承和创新,让狮头文化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让更多的年轻人和小朋友接受属于岭南的文化传承。
张伟潮:“雕刻”新岭南
作为一名80后的新生代非遗传承人,每一次龙头的创作,对于张伟潮来说,都是一次与传统文化的新对话,作为一个传统手工艺者,张伟潮在制作木雕龙头上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谈起与龙舟龙头的渊源,张伟潮分享道:“我父亲是一位老木匠,家中各类木刻工具齐全,儿时开始就在耳濡目染下学到了一些雕刻技艺,加上兴趣,造就了我的龙舟工匠之路。”2010年,张伟潮辞去了教师的工作,回到自己家里创建了一个简陋的工作室,开始了对龙头龙尾的研究及制作。“我的朋友和家人都很不理解,但我很希望可以通过我的努力,打破同质化的龙头制作方式,往差异化和定制化的方向去摸索,让龙头龙尾更有故事。”
2020年,“龙舟龙头、龙尾制作技艺”申遗成功,张伟潮成为这项非遗项目的传承人。“从一个工匠转变成非遗传承人,张伟潮的心态有了一些变化。“以前是个匠人,就想着怎么做好手中的工作。但现在多了一份责任和担当,我想通过制作龙头,让代代成长的人们不要忘记村落的文化和历史,把龙头作为文化的载体代代相传。”
对话非遗,感受岭南文化的N种可能
非遗是历史的积淀,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而传承也需要持续发展,注入新鲜血液,让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智慧结晶和文化瑰宝,重新回到大众视野,走进人们的生活。
近期,广州IFC[M空间]就以再现·再造·再生的形式,聚合和寻觅岭南非遗文化的手艺人和传承人,以非遗·市集·手艺三大核心元素,打造「非遗造物局」,吸引了不少粉丝前往观展。本次活动更是为了启发社会大众对非遗的多维度认知,激发并引导广大年轻人真正了解并爱上非遗,参与非遗的传播与传承,积极探索非遗融入现代生活的N种可能。
近年来,广州IFC[M空间]通过定期举办艺术展览、社会公益、非遗文化、创意活动等活动,给写字楼里的白领带来文化和艺术的熏陶,让他们在写字楼里停留多一个小时,享受家与生活之外的第三空间。同时,也希望通过这些充满正能量的文化艺术活动,让青少年群体近距离、便捷地接触、走近艺术,热爱文化,热衷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