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力推“三圈”建设便利百姓生活
2014-11-20 11:04:49 来源:汉网

来源:长江日报

农贸市场俗称菜场,事关市民日常生活。脚下泥泞,鼻入腥臭,曾是我市大多数菜场的真实写照。改善购菜环境,打造安全的餐桌成为市民迫切的期待。

2014年初,武汉市政府将285家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列为十件实事之一。市人大常委会顺应百姓期待,将治理规范农贸市场作为专题询问的选题,从4月开始,6个调研组深入全市13个行政区、3个功能区的99家农贸市场,与市场开办者、经营者和消费者面对面座谈,充分听取民声、吸收民智,推动全市构建“15分钟服务圈、10分钟生活圈、5分钟便民圈”的“三圈”生活服务体系,满足不同层级的服务需求。

市政府组建了应询专班,借专题询问契机首次摸清“家底”:全市现有农贸市场417家,市区政府、市场开办者累计投入6.67亿元,已基本完成升级改造310家,新建38家。菜场面貌一新,菜场内还新建厕所、添置了木椅,市民买菜就近方便,无路遥之苦,“提篮小买”成了一件乐事。

本次人大专题询问对农贸市场升级改造起到了什么作用?市民买菜的环境带来哪些改变?本期“人大连线”将带你走进江城菜市场一探究竟。

摸清家底 首次为农贸市场办“户口”

“武汉究竟有多少个菜市场?”年初,市领导一句看似简单的追问,相关职能部门回答竟大相径庭:市政府应询办的宣传材料称,全市建成区和新城区政府所在地的农贸市场为285家;市食品药品监管局统计数为337家;商务局、国土资源和规划局的统计数则为369家。

“部门不同,口径不一,采集的数据当然不一样”。市政府应询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摸清全市农贸市场家底,建立基础性档案资料,成为一道难题。因为,农贸市场涉及管理部门和辖区多,如果数据报多了,工作量会持续增加;同时,有些管理并不规范的农贸市场,一旦上报数目过多,今后管理工作量很大。这才是数据差异过大的深层次原因。

毕竟,农贸市场建档立案是一项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必须攻坚克难。市政府应询办与市人大常委会反复沟通,精心设计农贸市场基本情况调查表,每张表格可采集各类数据近百个。3月开始,市区专班工作人员带着1000多份调查表格,深入三镇菜市场普查登记。

摸清底数过程中,应询办工作人员颇费周折,审核中一旦发现不如实填报数据的,立即要求返工。

7月,经反复核实,首份武汉农贸市场的“家底”出炉:全市现有农贸市场417家,其中已基本完成升级改造310家,新建38家。最初列入治理规范的285家市场中,42家因拆迁或无法达标等已关停。全市农贸市场共4.8万经营户,经营面积231万平方米。市场投资主体有政府、集体、企业和个体私营开办四种类型,其中国有、集体占比33%,私营、个体和外资占比67%。

农贸市场建档后,相关数据立即被多部门竞相索取。规划部门现在可以直接引用这一官方数据;物价部门采集价格信息,全局在胸;工商管理部门依法管理时,有了明确数据。

理顺机制 “两只手”破解改造难题

人们常用“九龙治水”来形容多头管理的困局。“龙”多了,谁都管,谁都可以不管。我市的农贸市场在改造之前就是这种状况。据调查,此次治理规范农贸市场所涉及的部门有工商、商务、城管、食品安全、农业、规划、财政、卫生、质监、物价、林业、水务、消防、交管等14个部门,各划一块,各管一段,步调不一,缺乏统一协调的管理机构和管理机制,被称为“十四龙戏水”。以食品安全监管为例,市食品药品监管局与相关部门之间的职能交接尚未完全落实,综合协调能力有待加强;各区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此项工作,但新城区农贸市场食用农产品、家禽、水产品的安全检测工作由区农业部门掌管。

这一现状,因为市人大常委会的专题询问得以“终结”。

今年年初,市人大常委会和市政府已达成共识:理顺机制,多渠道引入改造资金,打破部门界限,推进农贸市场升级改造、规范治理。

“两只手”破解改造难题。武昌地区42家农贸市场基础设施老旧、历史欠账多,起初不少业主不愿投入资金改造升级。区政府打破传统思维方式,充分发挥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的合力,化解资金不足难题,区级财政筹措3000万元专项补贴奖励农贸市场升级改造,此举引燃了市场业主的热情,众多业主纷纷自筹资金,完成升级工作,武昌辖区农贸市场各项工作一跃进入全市前列。

“以奖代补”有效解决了投入机制问题。据统计,截至目前,市政府出资1亿元设立农贸市场专项奖励资金,相关市直部门投入3600多万元,各区财政已投入2.12亿元,市场开办者累计投入3.19亿元,加快了农贸市场改造升级进程。

市场硬件改造完成,长效监管机制也逐步完善。据介绍,我市还将完善农贸市场立法,推广驻场管理制;以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为契机,进一步明确农贸市场的主管部门及各有关部门监管责任,加快监管力量整合,做好价格监管指导,保障食品安全监管有效开展。

合理布局 三镇菜市场规划呼之欲出

后湖佳海名苑小区的彭先生说,入住10多年,买菜难始终是个头疼的问题。最近几年,小区周边虽然开了几家蔬菜店,但品种不多,价格较贵,“经常坐公交车去三公里外的竹叶山集贸市场买菜。晴天还好,赶上下雨天,买菜实在是不方便。周边老人买菜就更困难了。”

上半年,市人大常委会在“拉网式”调研中发现,农贸市场规划布局滞后,存在分布不均、设施配套不完善、占道经营等诸多问题,特别是新建小区附近群众期待配建农贸市场的呼声急迫。

后湖工商所一位负责人介绍:“后湖地区东方社区片共有三家农贸市场,再加上部分蔬菜便民店等,基本满足了周边居民的生活需求,但石桥片区仅一家农贸市场,塔子湖街唯一的一家农贸市场即将面临拆迁,建设片区至今无农贸市场。在新建区域,农贸市场规划布局明显不足。”

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发现,目前,我市除江汉区于今年3月制订完成《江汉区菜市场商服设施布局规划》外,市区两级建设规划严重滞后,多数农贸市场往往自发形成,布局的均衡性不足。按500米服务半径测算,全市现有农贸市场覆盖了六成以上居住区,但部分区域仍存在“重叠设置和空白缺位”双重矛盾,主城新建地区和新城区农贸市场数量和覆盖范围相对不足。与此同时,城市建设也压缩了农贸市场的发展空间,不少农贸市场长期处于拆迁、待拆迁的不稳定处境,而一旦拆迁,周边地区群众随时面临新的“买菜难”。

以江岸为例,该区一环线内28家市场,占全区市场总数的76%,其中四唯街不足1 平方公里区域就有4家农贸市场,而该区整个一环至二环线内却只有9家市场,仅为全区农贸市场总数的24%;江汉区22家农贸市场中,12家集中在二环以内的“三旧”(旧城、旧场、旧村)区域,发展大道唐家墩一带仅7.5万居民就有6家菜市场,而中山大道以南12.4万居民只有2家农贸市场;武汉经济开发区沌口街30多平方公里、军山街100多平方公里均只有一家农贸市场;东西湖、黄陂、新洲、汉南等新城区也存在同样问题。

今年,在摸清农贸市场家底的基础上,市商务局、国土规划局已经着手制定完成《武汉市标准化菜市场空间布局规划(2014—2020年)》,有望11月份出台。该规划提出,以大卖场、标准化菜市场、菜店为核心,以果蔬超市、网络菜店等为补充,并按照“标准化布局、标准化建设、标准化管理”的要求,力求构建“15分钟服务圈、10分钟生活圈、5分钟便民圈”的“三圈”生活服务体系,满足不同层级的服务需求。

这份《规划》还明确,大卖场结合组团商业中心布局,服务半径2000米,打造“15分钟服务圈”;标准化菜市场结合居住区或小区中心布局,服务半径500-800米,打造“10分钟生活圈”;菜店结合社区中心布局,服务半径200米,打造“5分钟便民服务圈”。

据悉,为增强“三圈”综合服务功能,市食药监局正联合有关部门探讨增加小餐饮便民服务区建设内容,拟对规划配建面积在1700平方米以上的菜市场,预留10%—15%的面积用于小餐饮便民服务区建设。

另据有关部门初步估算,全市80%的农贸市场未设停车场,下一步也将与公共厕所等配套设施一道认真研究,合理解决。

“相对‘规范治理’这样的‘创卫’目标,专题询问所提出的‘便利群众生活’是更高的追求。”市应询专班负责人坦言,尽管今年农贸市场综合治理取得了重大突破,但后面的路还很长。

市民看变化

竹叶山小区陈女士:

菜市场从“老旧破”到“高大上”

竹叶山小区的陈大姐每天都到附近的唐蔡路生鲜市场逛一圈,带点菜回家。在她眼里,经过改造的市场“从‘老旧破’到‘高大上’,其间的变化可用天翻地覆来形容,这里还增加了厕所、休息椅,与超市没有多大区别”。

改造升级后,整个市场的鲜肉、水产摊位全部取消,改建成门面经营。特别是水产区,改变了以往的地上宰杀、污水漫溢的状况,经营户都配置了自带垃圾桶的杀鱼操作台,鱼池加装10厘米高的玻璃围护栏,防止水花飞溅;豆制品摊全部配置透明冰柜;水果摊位、蔬菜摊位、干咸门面分别安装了8cm高的隔断玻璃和30cm高的隔离墙;按照国家二级公共厕所标准重新装修了厕所……整个市场不但干净敞亮,而且通风良好,异味全无。

从全市而言,截至目前,现有417家农贸市场已基本完成升级改造310家,共改造防滑地面62万余平方米,改造摊位30000多个,新建杀鱼台2743个,改造排水管网11万米,新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室118个,改建市场内公厕130个,熟食“三防”设施全面达到国家“创卫”标准。

荣西社区的张女士:

首个导盲农贸市场,让人感觉很体贴

家住荣西社区的张女士和街坊相约买菜,都会特意多走十多分钟到稍远些的观音阁生鲜市场。“观音阁菜场让人感觉更体贴。”市场门口,干净整洁是第一印象。大门入口右手边最醒目的地方,是一个直饮水龙头和市场的电子公平秤,左手边设置了一整排休息长凳和便民箱。食品蔬菜质量安全检测室和蔬菜质量安全检测公示牌、产品价格公示牌等也设在入口处的显眼位置,让人一目了然。

经过改造的观音阁市场,最让市民感到“惊艳”的是熟食区,卤菜的出菜口、收银口明确分开,出菜口和银行取钱窗口一样密闭、透明,并设置了可移动的不锈钢托盘,食品进出更加卫生;市场在全市率先设置了专业的烟感和消防喷淋系统,还在正门外设置了黄色的盲道,在进入菜场的左侧墙壁上设置了心形的导盲铃,并配备专门的导盲员。市残联有关负责人称:这是江城首个导盲农贸市场,将极大方便附近残疾人士。

“市场改造重新开业后,环境变好了,我们没有提高摊位费,市场的菜价不仅没有高于周边市场,而且还保持在平均稍低几分钱的状态。周围不少群众买完菜都愿意在菜场休息区坐一坐、聊聊天。”市场管理人员也很自豪。

农贸市场改造,带动了周边基础设施的完善。全市农贸市场周边破损道路修复率达90%,市场周边公厕改造达到国家二类标准,增设市场周边环卫设施及垃圾容器,维护、保养市场周边交通设施130余处,清除占用停车位的各种障碍,设置非机动车规范停车点位200余处。

按照市人大常委会年初提出的“干净整洁、安全放心、文明规范”的12字目标,市民感受着正发生的明显变化。据统计,现在每个农贸市场均设置蔬菜农药残留检测室、公平秤(复秤台),衡器已检定47000多台件,合格率由过去的90%提高到95%。每一天,全市农贸市场蔬菜农药残留检测总数达到3500个批次左右。

[page]

农贸市场俗称菜场,事关市民日常生活。脚下泥泞,鼻入腥臭,曾是我市大多数菜场的真实写照。改善购菜环境,打造安全的餐桌成为市民迫切的期待。

2014年初,武汉市政府将285家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列为十件实事之一。市人大常委会顺应百姓期待,将治理规范农贸市场作为专题询问的选题,从4月开始,6个调研组深入全市13个行政区、3个功能区的99家农贸市场,与市场开办者、经营者和消费者面对面座谈,充分听取民声、吸收民智,推动全市构建“15分钟服务圈、10分钟生活圈、5分钟便民圈”的“三圈”生活服务体系,满足不同层级的服务需求。

市政府组建了应询专班,借专题询问契机首次摸清“家底”:全市现有农贸市场417家,市区政府、市场开办者累计投入6.67亿元,已基本完成升级改造310家,新建38家。菜场面貌一新,菜场内还新建厕所、添置了木椅,市民买菜就近方便,无路遥之苦,“提篮小买”成了一件乐事。

本次人大专题询问对农贸市场升级改造起到了什么作用?市民买菜的环境带来哪些改变?本期“人大连线”将带你走进江城菜市场一探究竟。

摸清家底 首次为农贸市场办“户口”

“武汉究竟有多少个菜市场?”年初,市领导一句看似简单的追问,相关职能部门回答竟大相径庭:市政府应询办的宣传材料称,全市建成区和新城区政府所在地的农贸市场为285家;市食品药品监管局统计数为337家;商务局、国土资源和规划局的统计数则为369家。

“部门不同,口径不一,采集的数据当然不一样”。市政府应询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摸清全市农贸市场家底,建立基础性档案资料,成为一道难题。因为,农贸市场涉及管理部门和辖区多,如果数据报多了,工作量会持续增加;同时,有些管理并不规范的农贸市场,一旦上报数目过多,今后管理工作量很大。这才是数据差异过大的深层次原因。

毕竟,农贸市场建档立案是一项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必须攻坚克难。市政府应询办与市人大常委会反复沟通,精心设计农贸市场基本情况调查表,每张表格可采集各类数据近百个。3月开始,市区专班工作人员带着1000多份调查表格,深入三镇菜市场普查登记。

摸清底数过程中,应询办工作人员颇费周折,审核中一旦发现不如实填报数据的,立即要求返工。

7月,经反复核实,首份武汉农贸市场的“家底”出炉:全市现有农贸市场417家,其中已基本完成升级改造310家,新建38家。最初列入治理规范的285家市场中,42家因拆迁或无法达标等已关停。全市农贸市场共4.8万经营户,经营面积231万平方米。市场投资主体有政府、集体、企业和个体私营开办四种类型,其中国有、集体占比33%,私营、个体和外资占比67%。

农贸市场建档后,相关数据立即被多部门竞相索取。规划部门现在可以直接引用这一官方数据;物价部门采集价格信息,全局在胸;工商管理部门依法管理时,有了明确数据。

理顺机制 “两只手”破解改造难题

人们常用“九龙治水”来形容多头管理的困局。“龙”多了,谁都管,谁都可以不管。我市的农贸市场在改造之前就是这种状况。据调查,此次治理规范农贸市场所涉及的部门有工商、商务、城管、食品安全、农业、规划、财政、卫生、质监、物价、林业、水务、消防、交管等14个部门,各划一块,各管一段,步调不一,缺乏统一协调的管理机构和管理机制,被称为“十四龙戏水”。以食品安全监管为例,市食品药品监管局与相关部门之间的职能交接尚未完全落实,综合协调能力有待加强;各区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此项工作,但新城区农贸市场食用农产品、家禽、水产品的安全检测工作由区农业部门掌管。

这一现状,因为市人大常委会的专题询问得以“终结”。

今年年初,市人大常委会和市政府已达成共识:理顺机制,多渠道引入改造资金,打破部门界限,推进农贸市场升级改造、规范治理。

“两只手”破解改造难题。武昌地区42家农贸市场基础设施老旧、历史欠账多,起初不少业主不愿投入资金改造升级。区政府打破传统思维方式,充分发挥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的合力,化解资金不足难题,区级财政筹措3000万元专项补贴奖励农贸市场升级改造,此举引燃了市场业主的热情,众多业主纷纷自筹资金,完成升级工作,武昌辖区农贸市场各项工作一跃进入全市前列。

“以奖代补”有效解决了投入机制问题。据统计,截至目前,市政府出资1亿元设立农贸市场专项奖励资金,相关市直部门投入3600多万元,各区财政已投入2.12亿元,市场开办者累计投入3.19亿元,加快了农贸市场改造升级进程。

市场硬件改造完成,长效监管机制也逐步完善。据介绍,我市还将完善农贸市场立法,推广驻场管理制;以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为契机,进一步明确农贸市场的主管部门及各有关部门监管责任,加快监管力量整合,做好价格监管指导,保障食品安全监管有效开展。

合理布局 三镇菜市场规划呼之欲出

后湖佳海名苑小区的彭先生说,入住10多年,买菜难始终是个头疼的问题。最近几年,小区周边虽然开了几家蔬菜店,但品种不多,价格较贵,“经常坐公交车去三公里外的竹叶山集贸市场买菜。晴天还好,赶上下雨天,买菜实在是不方便。周边老人买菜就更困难了。”

上半年,市人大常委会在“拉网式”调研中发现,农贸市场规划布局滞后,存在分布不均、设施配套不完善、占道经营等诸多问题,特别是新建小区附近群众期待配建农贸市场的呼声急迫。

后湖工商所一位负责人介绍:“后湖地区东方社区片共有三家农贸市场,再加上部分蔬菜便民店等,基本满足了周边居民的生活需求,但石桥片区仅一家农贸市场,塔子湖街唯一的一家农贸市场即将面临拆迁,建设片区至今无农贸市场。在新建区域,农贸市场规划布局明显不足。”

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发现,目前,我市除江汉区于今年3月制订完成《江汉区菜市场商服设施布局规划》外,市区两级建设规划严重滞后,多数农贸市场往往自发形成,布局的均衡性不足。按500米服务半径测算,全市现有农贸市场覆盖了六成以上居住区,但部分区域仍存在“重叠设置和空白缺位”双重矛盾,主城新建地区和新城区农贸市场数量和覆盖范围相对不足。与此同时,城市建设也压缩了农贸市场的发展空间,不少农贸市场长期处于拆迁、待拆迁的不稳定处境,而一旦拆迁,周边地区群众随时面临新的“买菜难”。

以江岸为例,该区一环线内28家市场,占全区市场总数的76%,其中四唯街不足1 平方公里区域就有4家农贸市场,而该区整个一环至二环线内却只有9家市场,仅为全区农贸市场总数的24%;江汉区22家农贸市场中,12家集中在二环以内的“三旧”(旧城、旧场、旧村)区域,发展大道唐家墩一带仅7.5万居民就有6家菜市场,而中山大道以南12.4万居民只有2家农贸市场;武汉经济开发区沌口街30多平方公里、军山街100多平方公里均只有一家农贸市场;东西湖、黄陂、新洲、汉南等新城区也存在同样问题。

今年,在摸清农贸市场家底的基础上,市商务局、国土规划局已经着手制定完成《武汉市标准化菜市场空间布局规划(2014—2020年)》,有望11月份出台。该规划提出,以大卖场、标准化菜市场、菜店为核心,以果蔬超市、网络菜店等为补充,并按照“标准化布局、标准化建设、标准化管理”的要求,力求构建“15分钟服务圈、10分钟生活圈、5分钟便民圈”的“三圈”生活服务体系,满足不同层级的服务需求。

这份《规划》还明确,大卖场结合组团商业中心布局,服务半径2000米,打造“15分钟服务圈”;标准化菜市场结合居住区或小区中心布局,服务半径500-800米,打造“10分钟生活圈”;菜店结合社区中心布局,服务半径200米,打造“5分钟便民服务圈”。

据悉,为增强“三圈”综合服务功能,市食药监局正联合有关部门探讨增加小餐饮便民服务区建设内容,拟对规划配建面积在1700平方米以上的菜市场,预留10%—15%的面积用于小餐饮便民服务区建设。

另据有关部门初步估算,全市80%的农贸市场未设停车场,下一步也将与公共厕所等配套设施一道认真研究,合理解决。

“相对‘规范治理’这样的‘创卫’目标,专题询问所提出的‘便利群众生活’是更高的追求。”市应询专班负责人坦言,尽管今年农贸市场综合治理取得了重大突破,但后面的路还很长。

市民看变化

竹叶山小区陈女士:

菜市场从“老旧破”到“高大上”

竹叶山小区的陈大姐每天都到附近的唐蔡路生鲜市场逛一圈,带点菜回家。在她眼里,经过改造的市场“从‘老旧破’到‘高大上’,其间的变化可用天翻地覆来形容,这里还增加了厕所、休息椅,与超市没有多大区别”。

改造升级后,整个市场的鲜肉、水产摊位全部取消,改建成门面经营。特别是水产区,改变了以往的地上宰杀、污水漫溢的状况,经营户都配置了自带垃圾桶的杀鱼操作台,鱼池加装10厘米高的玻璃围护栏,防止水花飞溅;豆制品摊全部配置透明冰柜;水果摊位、蔬菜摊位、干咸门面分别安装了8cm高的隔断玻璃和30cm高的隔离墙;按照国家二级公共厕所标准重新装修了厕所……整个市场不但干净敞亮,而且通风良好,异味全无。

从全市而言,截至目前,现有417家农贸市场已基本完成升级改造310家,共改造防滑地面62万余平方米,改造摊位30000多个,新建杀鱼台2743个,改造排水管网11万米,新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室118个,改建市场内公厕130个,熟食“三防”设施全面达到国家“创卫”标准。

荣西社区的张女士:

首个导盲农贸市场,让人感觉很体贴

家住荣西社区的张女士和街坊相约买菜,都会特意多走十多分钟到稍远些的观音阁生鲜市场。“观音阁菜场让人感觉更体贴。”市场门口,干净整洁是第一印象。大门入口右手边最醒目的地方,是一个直饮水龙头和市场的电子公平秤,左手边设置了一整排休息长凳和便民箱。食品蔬菜质量安全检测室和蔬菜质量安全检测公示牌、产品价格公示牌等也设在入口处的显眼位置,让人一目了然。

经过改造的观音阁市场,最让市民感到“惊艳”的是熟食区,卤菜的出菜口、收银口明确分开,出菜口和银行取钱窗口一样密闭、透明,并设置了可移动的不锈钢托盘,食品进出更加卫生;市场在全市率先设置了专业的烟感和消防喷淋系统,还在正门外设置了黄色的盲道,在进入菜场的左侧墙壁上设置了心形的导盲铃,并配备专门的导盲员。市残联有关负责人称:这是江城首个导盲农贸市场,将极大方便附近残疾人士。

“市场改造重新开业后,环境变好了,我们没有提高摊位费,市场的菜价不仅没有高于周边市场,而且还保持在平均稍低几分钱的状态。周围不少群众买完菜都愿意在菜场休息区坐一坐、聊聊天。”市场管理人员也很自豪。

农贸市场改造,带动了周边基础设施的完善。全市农贸市场周边破损道路修复率达90%,市场周边公厕改造达到国家二类标准,增设市场周边环卫设施及垃圾容器,维护、保养市场周边交通设施130余处,清除占用停车位的各种障碍,设置非机动车规范停车点位200余处。

按照市人大常委会年初提出的“干净整洁、安全放心、文明规范”的12字目标,市民感受着正发生的明显变化。据统计,现在每个农贸市场均设置蔬菜农药残留检测室、公平秤(复秤台),衡器已检定47000多台件,合格率由过去的90%提高到95%。每一天,全市农贸市场蔬菜农药残留检测总数达到3500个批次左右。

[page]

农贸市场俗称菜场,事关市民日常生活。脚下泥泞,鼻入腥臭,曾是我市大多数菜场的真实写照。改善购菜环境,打造安全的餐桌成为市民迫切的期待。

2014年初,武汉市政府将285家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列为十件实事之一。市人大常委会顺应百姓期待,将治理规范农贸市场作为专题询问的选题,从4月开始,6个调研组深入全市13个行政区、3个功能区的99家农贸市场,与市场开办者、经营者和消费者面对面座谈,充分听取民声、吸收民智,推动全市构建“15分钟服务圈、10分钟生活圈、5分钟便民圈”的“三圈”生活服务体系,满足不同层级的服务需求。

市政府组建了应询专班,借专题询问契机首次摸清“家底”:全市现有农贸市场417家,市区政府、市场开办者累计投入6.67亿元,已基本完成升级改造310家,新建38家。菜场面貌一新,菜场内还新建厕所、添置了木椅,市民买菜就近方便,无路遥之苦,“提篮小买”成了一件乐事。

本次人大专题询问对农贸市场升级改造起到了什么作用?市民买菜的环境带来哪些改变?本期“人大连线”将带你走进江城菜市场一探究竟。

摸清家底 首次为农贸市场办“户口”

“武汉究竟有多少个菜市场?”年初,市领导一句看似简单的追问,相关职能部门回答竟大相径庭:市政府应询办的宣传材料称,全市建成区和新城区政府所在地的农贸市场为285家;市食品药品监管局统计数为337家;商务局、国土资源和规划局的统计数则为369家。

“部门不同,口径不一,采集的数据当然不一样”。市政府应询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摸清全市农贸市场家底,建立基础性档案资料,成为一道难题。因为,农贸市场涉及管理部门和辖区多,如果数据报多了,工作量会持续增加;同时,有些管理并不规范的农贸市场,一旦上报数目过多,今后管理工作量很大。这才是数据差异过大的深层次原因。

毕竟,农贸市场建档立案是一项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必须攻坚克难。市政府应询办与市人大常委会反复沟通,精心设计农贸市场基本情况调查表,每张表格可采集各类数据近百个。3月开始,市区专班工作人员带着1000多份调查表格,深入三镇菜市场普查登记。

摸清底数过程中,应询办工作人员颇费周折,审核中一旦发现不如实填报数据的,立即要求返工。

7月,经反复核实,首份武汉农贸市场的“家底”出炉:全市现有农贸市场417家,其中已基本完成升级改造310家,新建38家。最初列入治理规范的285家市场中,42家因拆迁或无法达标等已关停。全市农贸市场共4.8万经营户,经营面积231万平方米。市场投资主体有政府、集体、企业和个体私营开办四种类型,其中国有、集体占比33%,私营、个体和外资占比67%。

农贸市场建档后,相关数据立即被多部门竞相索取。规划部门现在可以直接引用这一官方数据;物价部门采集价格信息,全局在胸;工商管理部门依法管理时,有了明确数据。

理顺机制 “两只手”破解改造难题

人们常用“九龙治水”来形容多头管理的困局。“龙”多了,谁都管,谁都可以不管。我市的农贸市场在改造之前就是这种状况。据调查,此次治理规范农贸市场所涉及的部门有工商、商务、城管、食品安全、农业、规划、财政、卫生、质监、物价、林业、水务、消防、交管等14个部门,各划一块,各管一段,步调不一,缺乏统一协调的管理机构和管理机制,被称为“十四龙戏水”。以食品安全监管为例,市食品药品监管局与相关部门之间的职能交接尚未完全落实,综合协调能力有待加强;各区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此项工作,但新城区农贸市场食用农产品、家禽、水产品的安全检测工作由区农业部门掌管。

这一现状,因为市人大常委会的专题询问得以“终结”。

今年年初,市人大常委会和市政府已达成共识:理顺机制,多渠道引入改造资金,打破部门界限,推进农贸市场升级改造、规范治理。

“两只手”破解改造难题。武昌地区42家农贸市场基础设施老旧、历史欠账多,起初不少业主不愿投入资金改造升级。区政府打破传统思维方式,充分发挥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的合力,化解资金不足难题,区级财政筹措3000万元专项补贴奖励农贸市场升级改造,此举引燃了市场业主的热情,众多业主纷纷自筹资金,完成升级工作,武昌辖区农贸市场各项工作一跃进入全市前列。

“以奖代补”有效解决了投入机制问题。据统计,截至目前,市政府出资1亿元设立农贸市场专项奖励资金,相关市直部门投入3600多万元,各区财政已投入2.12亿元,市场开办者累计投入3.19亿元,加快了农贸市场改造升级进程。

市场硬件改造完成,长效监管机制也逐步完善。据介绍,我市还将完善农贸市场立法,推广驻场管理制;以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为契机,进一步明确农贸市场的主管部门及各有关部门监管责任,加快监管力量整合,做好价格监管指导,保障食品安全监管有效开展。

合理布局 三镇菜市场规划呼之欲出

后湖佳海名苑小区的彭先生说,入住10多年,买菜难始终是个头疼的问题。最近几年,小区周边虽然开了几家蔬菜店,但品种不多,价格较贵,“经常坐公交车去三公里外的竹叶山集贸市场买菜。晴天还好,赶上下雨天,买菜实在是不方便。周边老人买菜就更困难了。”

上半年,市人大常委会在“拉网式”调研中发现,农贸市场规划布局滞后,存在分布不均、设施配套不完善、占道经营等诸多问题,特别是新建小区附近群众期待配建农贸市场的呼声急迫。

后湖工商所一位负责人介绍:“后湖地区东方社区片共有三家农贸市场,再加上部分蔬菜便民店等,基本满足了周边居民的生活需求,但石桥片区仅一家农贸市场,塔子湖街唯一的一家农贸市场即将面临拆迁,建设片区至今无农贸市场。在新建区域,农贸市场规划布局明显不足。”

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发现,目前,我市除江汉区于今年3月制订完成《江汉区菜市场商服设施布局规划》外,市区两级建设规划严重滞后,多数农贸市场往往自发形成,布局的均衡性不足。按500米服务半径测算,全市现有农贸市场覆盖了六成以上居住区,但部分区域仍存在“重叠设置和空白缺位”双重矛盾,主城新建地区和新城区农贸市场数量和覆盖范围相对不足。与此同时,城市建设也压缩了农贸市场的发展空间,不少农贸市场长期处于拆迁、待拆迁的不稳定处境,而一旦拆迁,周边地区群众随时面临新的“买菜难”。

以江岸为例,该区一环线内28家市场,占全区市场总数的76%,其中四唯街不足1 平方公里区域就有4家农贸市场,而该区整个一环至二环线内却只有9家市场,仅为全区农贸市场总数的24%;江汉区22家农贸市场中,12家集中在二环以内的“三旧”(旧城、旧场、旧村)区域,发展大道唐家墩一带仅7.5万居民就有6家菜市场,而中山大道以南12.4万居民只有2家农贸市场;武汉经济开发区沌口街30多平方公里、军山街100多平方公里均只有一家农贸市场;东西湖、黄陂、新洲、汉南等新城区也存在同样问题。

今年,在摸清农贸市场家底的基础上,市商务局、国土规划局已经着手制定完成《武汉市标准化菜市场空间布局规划(2014—2020年)》,有望11月份出台。该规划提出,以大卖场、标准化菜市场、菜店为核心,以果蔬超市、网络菜店等为补充,并按照“标准化布局、标准化建设、标准化管理”的要求,力求构建“15分钟服务圈、10分钟生活圈、5分钟便民圈”的“三圈”生活服务体系,满足不同层级的服务需求。

这份《规划》还明确,大卖场结合组团商业中心布局,服务半径2000米,打造“15分钟服务圈”;标准化菜市场结合居住区或小区中心布局,服务半径500-800米,打造“10分钟生活圈”;菜店结合社区中心布局,服务半径200米,打造“5分钟便民服务圈”。

据悉,为增强“三圈”综合服务功能,市食药监局正联合有关部门探讨增加小餐饮便民服务区建设内容,拟对规划配建面积在1700平方米以上的菜市场,预留10%—15%的面积用于小餐饮便民服务区建设。

另据有关部门初步估算,全市80%的农贸市场未设停车场,下一步也将与公共厕所等配套设施一道认真研究,合理解决。

“相对‘规范治理’这样的‘创卫’目标,专题询问所提出的‘便利群众生活’是更高的追求。”市应询专班负责人坦言,尽管今年农贸市场综合治理取得了重大突破,但后面的路还很长。

市民看变化

竹叶山小区陈女士:

菜市场从“老旧破”到“高大上”

竹叶山小区的陈大姐每天都到附近的唐蔡路生鲜市场逛一圈,带点菜回家。在她眼里,经过改造的市场“从‘老旧破’到‘高大上’,其间的变化可用天翻地覆来形容,这里还增加了厕所、休息椅,与超市没有多大区别”。

改造升级后,整个市场的鲜肉、水产摊位全部取消,改建成门面经营。特别是水产区,改变了以往的地上宰杀、污水漫溢的状况,经营户都配置了自带垃圾桶的杀鱼操作台,鱼池加装10厘米高的玻璃围护栏,防止水花飞溅;豆制品摊全部配置透明冰柜;水果摊位、蔬菜摊位、干咸门面分别安装了8cm高的隔断玻璃和30cm高的隔离墙;按照国家二级公共厕所标准重新装修了厕所……整个市场不但干净敞亮,而且通风良好,异味全无。

从全市而言,截至目前,现有417家农贸市场已基本完成升级改造310家,共改造防滑地面62万余平方米,改造摊位30000多个,新建杀鱼台2743个,改造排水管网11万米,新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室118个,改建市场内公厕130个,熟食“三防”设施全面达到国家“创卫”标准。

荣西社区的张女士:

首个导盲农贸市场,让人感觉很体贴

家住荣西社区的张女士和街坊相约买菜,都会特意多走十多分钟到稍远些的观音阁生鲜市场。“观音阁菜场让人感觉更体贴。”市场门口,干净整洁是第一印象。大门入口右手边最醒目的地方,是一个直饮水龙头和市场的电子公平秤,左手边设置了一整排休息长凳和便民箱。食品蔬菜质量安全检测室和蔬菜质量安全检测公示牌、产品价格公示牌等也设在入口处的显眼位置,让人一目了然。

经过改造的观音阁市场,最让市民感到“惊艳”的是熟食区,卤菜的出菜口、收银口明确分开,出菜口和银行取钱窗口一样密闭、透明,并设置了可移动的不锈钢托盘,食品进出更加卫生;市场在全市率先设置了专业的烟感和消防喷淋系统,还在正门外设置了黄色的盲道,在进入菜场的左侧墙壁上设置了心形的导盲铃,并配备专门的导盲员。市残联有关负责人称:这是江城首个导盲农贸市场,将极大方便附近残疾人士。

“市场改造重新开业后,环境变好了,我们没有提高摊位费,市场的菜价不仅没有高于周边市场,而且还保持在平均稍低几分钱的状态。周围不少群众买完菜都愿意在菜场休息区坐一坐、聊聊天。”市场管理人员也很自豪。

农贸市场改造,带动了周边基础设施的完善。全市农贸市场周边破损道路修复率达90%,市场周边公厕改造达到国家二类标准,增设市场周边环卫设施及垃圾容器,维护、保养市场周边交通设施130余处,清除占用停车位的各种障碍,设置非机动车规范停车点位200余处。

按照市人大常委会年初提出的“干净整洁、安全放心、文明规范”的12字目标,市民感受着正发生的明显变化。据统计,现在每个农贸市场均设置蔬菜农药残留检测室、公平秤(复秤台),衡器已检定47000多台件,合格率由过去的90%提高到95%。每一天,全市农贸市场蔬菜农药残留检测总数达到3500个批次左右。

[page]

农贸市场俗称菜场,事关市民日常生活。脚下泥泞,鼻入腥臭,曾是我市大多数菜场的真实写照。改善购菜环境,打造安全的餐桌成为市民迫切的期待。

2014年初,武汉市政府将285家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列为十件实事之一。市人大常委会顺应百姓期待,将治理规范农贸市场作为专题询问的选题,从4月开始,6个调研组深入全市13个行政区、3个功能区的99家农贸市场,与市场开办者、经营者和消费者面对面座谈,充分听取民声、吸收民智,推动全市构建“15分钟服务圈、10分钟生活圈、5分钟便民圈”的“三圈”生活服务体系,满足不同层级的服务需求。

市政府组建了应询专班,借专题询问契机首次摸清“家底”:全市现有农贸市场417家,市区政府、市场开办者累计投入6.67亿元,已基本完成升级改造310家,新建38家。菜场面貌一新,菜场内还新建厕所、添置了木椅,市民买菜就近方便,无路遥之苦,“提篮小买”成了一件乐事。

本次人大专题询问对农贸市场升级改造起到了什么作用?市民买菜的环境带来哪些改变?本期“人大连线”将带你走进江城菜市场一探究竟。

摸清家底 首次为农贸市场办“户口”

“武汉究竟有多少个菜市场?”年初,市领导一句看似简单的追问,相关职能部门回答竟大相径庭:市政府应询办的宣传材料称,全市建成区和新城区政府所在地的农贸市场为285家;市食品药品监管局统计数为337家;商务局、国土资源和规划局的统计数则为369家。

“部门不同,口径不一,采集的数据当然不一样”。市政府应询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摸清全市农贸市场家底,建立基础性档案资料,成为一道难题。因为,农贸市场涉及管理部门和辖区多,如果数据报多了,工作量会持续增加;同时,有些管理并不规范的农贸市场,一旦上报数目过多,今后管理工作量很大。这才是数据差异过大的深层次原因。

毕竟,农贸市场建档立案是一项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必须攻坚克难。市政府应询办与市人大常委会反复沟通,精心设计农贸市场基本情况调查表,每张表格可采集各类数据近百个。3月开始,市区专班工作人员带着1000多份调查表格,深入三镇菜市场普查登记。

摸清底数过程中,应询办工作人员颇费周折,审核中一旦发现不如实填报数据的,立即要求返工。

7月,经反复核实,首份武汉农贸市场的“家底”出炉:全市现有农贸市场417家,其中已基本完成升级改造310家,新建38家。最初列入治理规范的285家市场中,42家因拆迁或无法达标等已关停。全市农贸市场共4.8万经营户,经营面积231万平方米。市场投资主体有政府、集体、企业和个体私营开办四种类型,其中国有、集体占比33%,私营、个体和外资占比67%。

农贸市场建档后,相关数据立即被多部门竞相索取。规划部门现在可以直接引用这一官方数据;物价部门采集价格信息,全局在胸;工商管理部门依法管理时,有了明确数据。

理顺机制 “两只手”破解改造难题

人们常用“九龙治水”来形容多头管理的困局。“龙”多了,谁都管,谁都可以不管。我市的农贸市场在改造之前就是这种状况。据调查,此次治理规范农贸市场所涉及的部门有工商、商务、城管、食品安全、农业、规划、财政、卫生、质监、物价、林业、水务、消防、交管等14个部门,各划一块,各管一段,步调不一,缺乏统一协调的管理机构和管理机制,被称为“十四龙戏水”。以食品安全监管为例,市食品药品监管局与相关部门之间的职能交接尚未完全落实,综合协调能力有待加强;各区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此项工作,但新城区农贸市场食用农产品、家禽、水产品的安全检测工作由区农业部门掌管。

这一现状,因为市人大常委会的专题询问得以“终结”。

今年年初,市人大常委会和市政府已达成共识:理顺机制,多渠道引入改造资金,打破部门界限,推进农贸市场升级改造、规范治理。

“两只手”破解改造难题。武昌地区42家农贸市场基础设施老旧、历史欠账多,起初不少业主不愿投入资金改造升级。区政府打破传统思维方式,充分发挥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的合力,化解资金不足难题,区级财政筹措3000万元专项补贴奖励农贸市场升级改造,此举引燃了市场业主的热情,众多业主纷纷自筹资金,完成升级工作,武昌辖区农贸市场各项工作一跃进入全市前列。

“以奖代补”有效解决了投入机制问题。据统计,截至目前,市政府出资1亿元设立农贸市场专项奖励资金,相关市直部门投入3600多万元,各区财政已投入2.12亿元,市场开办者累计投入3.19亿元,加快了农贸市场改造升级进程。

市场硬件改造完成,长效监管机制也逐步完善。据介绍,我市还将完善农贸市场立法,推广驻场管理制;以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为契机,进一步明确农贸市场的主管部门及各有关部门监管责任,加快监管力量整合,做好价格监管指导,保障食品安全监管有效开展。

合理布局 三镇菜市场规划呼之欲出

后湖佳海名苑小区的彭先生说,入住10多年,买菜难始终是个头疼的问题。最近几年,小区周边虽然开了几家蔬菜店,但品种不多,价格较贵,“经常坐公交车去三公里外的竹叶山集贸市场买菜。晴天还好,赶上下雨天,买菜实在是不方便。周边老人买菜就更困难了。”

上半年,市人大常委会在“拉网式”调研中发现,农贸市场规划布局滞后,存在分布不均、设施配套不完善、占道经营等诸多问题,特别是新建小区附近群众期待配建农贸市场的呼声急迫。

后湖工商所一位负责人介绍:“后湖地区东方社区片共有三家农贸市场,再加上部分蔬菜便民店等,基本满足了周边居民的生活需求,但石桥片区仅一家农贸市场,塔子湖街唯一的一家农贸市场即将面临拆迁,建设片区至今无农贸市场。在新建区域,农贸市场规划布局明显不足。”

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发现,目前,我市除江汉区于今年3月制订完成《江汉区菜市场商服设施布局规划》外,市区两级建设规划严重滞后,多数农贸市场往往自发形成,布局的均衡性不足。按500米服务半径测算,全市现有农贸市场覆盖了六成以上居住区,但部分区域仍存在“重叠设置和空白缺位”双重矛盾,主城新建地区和新城区农贸市场数量和覆盖范围相对不足。与此同时,城市建设也压缩了农贸市场的发展空间,不少农贸市场长期处于拆迁、待拆迁的不稳定处境,而一旦拆迁,周边地区群众随时面临新的“买菜难”。

以江岸为例,该区一环线内28家市场,占全区市场总数的76%,其中四唯街不足1 平方公里区域就有4家农贸市场,而该区整个一环至二环线内却只有9家市场,仅为全区农贸市场总数的24%;江汉区22家农贸市场中,12家集中在二环以内的“三旧”(旧城、旧场、旧村)区域,发展大道唐家墩一带仅7.5万居民就有6家菜市场,而中山大道以南12.4万居民只有2家农贸市场;武汉经济开发区沌口街30多平方公里、军山街100多平方公里均只有一家农贸市场;东西湖、黄陂、新洲、汉南等新城区也存在同样问题。

今年,在摸清农贸市场家底的基础上,市商务局、国土规划局已经着手制定完成《武汉市标准化菜市场空间布局规划(2014—2020年)》,有望11月份出台。该规划提出,以大卖场、标准化菜市场、菜店为核心,以果蔬超市、网络菜店等为补充,并按照“标准化布局、标准化建设、标准化管理”的要求,力求构建“15分钟服务圈、10分钟生活圈、5分钟便民圈”的“三圈”生活服务体系,满足不同层级的服务需求。

这份《规划》还明确,大卖场结合组团商业中心布局,服务半径2000米,打造“15分钟服务圈”;标准化菜市场结合居住区或小区中心布局,服务半径500-800米,打造“10分钟生活圈”;菜店结合社区中心布局,服务半径200米,打造“5分钟便民服务圈”。

据悉,为增强“三圈”综合服务功能,市食药监局正联合有关部门探讨增加小餐饮便民服务区建设内容,拟对规划配建面积在1700平方米以上的菜市场,预留10%—15%的面积用于小餐饮便民服务区建设。

另据有关部门初步估算,全市80%的农贸市场未设停车场,下一步也将与公共厕所等配套设施一道认真研究,合理解决。

“相对‘规范治理’这样的‘创卫’目标,专题询问所提出的‘便利群众生活’是更高的追求。”市应询专班负责人坦言,尽管今年农贸市场综合治理取得了重大突破,但后面的路还很长。

市民看变化

竹叶山小区陈女士:

菜市场从“老旧破”到“高大上”

竹叶山小区的陈大姐每天都到附近的唐蔡路生鲜市场逛一圈,带点菜回家。在她眼里,经过改造的市场“从‘老旧破’到‘高大上’,其间的变化可用天翻地覆来形容,这里还增加了厕所、休息椅,与超市没有多大区别”。

改造升级后,整个市场的鲜肉、水产摊位全部取消,改建成门面经营。特别是水产区,改变了以往的地上宰杀、污水漫溢的状况,经营户都配置了自带垃圾桶的杀鱼操作台,鱼池加装10厘米高的玻璃围护栏,防止水花飞溅;豆制品摊全部配置透明冰柜;水果摊位、蔬菜摊位、干咸门面分别安装了8cm高的隔断玻璃和30cm高的隔离墙;按照国家二级公共厕所标准重新装修了厕所……整个市场不但干净敞亮,而且通风良好,异味全无。

从全市而言,截至目前,现有417家农贸市场已基本完成升级改造310家,共改造防滑地面62万余平方米,改造摊位30000多个,新建杀鱼台2743个,改造排水管网11万米,新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室118个,改建市场内公厕130个,熟食“三防”设施全面达到国家“创卫”标准。

荣西社区的张女士:

首个导盲农贸市场,让人感觉很体贴

家住荣西社区的张女士和街坊相约买菜,都会特意多走十多分钟到稍远些的观音阁生鲜市场。“观音阁菜场让人感觉更体贴。”市场门口,干净整洁是第一印象。大门入口右手边最醒目的地方,是一个直饮水龙头和市场的电子公平秤,左手边设置了一整排休息长凳和便民箱。食品蔬菜质量安全检测室和蔬菜质量安全检测公示牌、产品价格公示牌等也设在入口处的显眼位置,让人一目了然。

经过改造的观音阁市场,最让市民感到“惊艳”的是熟食区,卤菜的出菜口、收银口明确分开,出菜口和银行取钱窗口一样密闭、透明,并设置了可移动的不锈钢托盘,食品进出更加卫生;市场在全市率先设置了专业的烟感和消防喷淋系统,还在正门外设置了黄色的盲道,在进入菜场的左侧墙壁上设置了心形的导盲铃,并配备专门的导盲员。市残联有关负责人称:这是江城首个导盲农贸市场,将极大方便附近残疾人士。

“市场改造重新开业后,环境变好了,我们没有提高摊位费,市场的菜价不仅没有高于周边市场,而且还保持在平均稍低几分钱的状态。周围不少群众买完菜都愿意在菜场休息区坐一坐、聊聊天。”市场管理人员也很自豪。

农贸市场改造,带动了周边基础设施的完善。全市农贸市场周边破损道路修复率达90%,市场周边公厕改造达到国家二类标准,增设市场周边环卫设施及垃圾容器,维护、保养市场周边交通设施130余处,清除占用停车位的各种障碍,设置非机动车规范停车点位200余处。

按照市人大常委会年初提出的“干净整洁、安全放心、文明规范”的12字目标,市民感受着正发生的明显变化。据统计,现在每个农贸市场均设置蔬菜农药残留检测室、公平秤(复秤台),衡器已检定47000多台件,合格率由过去的90%提高到95%。每一天,全市农贸市场蔬菜农药残留检测总数达到3500个批次左右。

[page]

农贸市场俗称菜场,事关市民日常生活。脚下泥泞,鼻入腥臭,曾是我市大多数菜场的真实写照。改善购菜环境,打造安全的餐桌成为市民迫切的期待。

2014年初,武汉市政府将285家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列为十件实事之一。市人大常委会顺应百姓期待,将治理规范农贸市场作为专题询问的选题,从4月开始,6个调研组深入全市13个行政区、3个功能区的99家农贸市场,与市场开办者、经营者和消费者面对面座谈,充分听取民声、吸收民智,推动全市构建“15分钟服务圈、10分钟生活圈、5分钟便民圈”的“三圈”生活服务体系,满足不同层级的服务需求。

市政府组建了应询专班,借专题询问契机首次摸清“家底”:全市现有农贸市场417家,市区政府、市场开办者累计投入6.67亿元,已基本完成升级改造310家,新建38家。菜场面貌一新,菜场内还新建厕所、添置了木椅,市民买菜就近方便,无路遥之苦,“提篮小买”成了一件乐事。

本次人大专题询问对农贸市场升级改造起到了什么作用?市民买菜的环境带来哪些改变?本期“人大连线”将带你走进江城菜市场一探究竟。

摸清家底 首次为农贸市场办“户口”

“武汉究竟有多少个菜市场?”年初,市领导一句看似简单的追问,相关职能部门回答竟大相径庭:市政府应询办的宣传材料称,全市建成区和新城区政府所在地的农贸市场为285家;市食品药品监管局统计数为337家;商务局、国土资源和规划局的统计数则为369家。

“部门不同,口径不一,采集的数据当然不一样”。市政府应询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摸清全市农贸市场家底,建立基础性档案资料,成为一道难题。因为,农贸市场涉及管理部门和辖区多,如果数据报多了,工作量会持续增加;同时,有些管理并不规范的农贸市场,一旦上报数目过多,今后管理工作量很大。这才是数据差异过大的深层次原因。

毕竟,农贸市场建档立案是一项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必须攻坚克难。市政府应询办与市人大常委会反复沟通,精心设计农贸市场基本情况调查表,每张表格可采集各类数据近百个。3月开始,市区专班工作人员带着1000多份调查表格,深入三镇菜市场普查登记。

摸清底数过程中,应询办工作人员颇费周折,审核中一旦发现不如实填报数据的,立即要求返工。

7月,经反复核实,首份武汉农贸市场的“家底”出炉:全市现有农贸市场417家,其中已基本完成升级改造310家,新建38家。最初列入治理规范的285家市场中,42家因拆迁或无法达标等已关停。全市农贸市场共4.8万经营户,经营面积231万平方米。市场投资主体有政府、集体、企业和个体私营开办四种类型,其中国有、集体占比33%,私营、个体和外资占比67%。

农贸市场建档后,相关数据立即被多部门竞相索取。规划部门现在可以直接引用这一官方数据;物价部门采集价格信息,全局在胸;工商管理部门依法管理时,有了明确数据。

理顺机制 “两只手”破解改造难题

人们常用“九龙治水”来形容多头管理的困局。“龙”多了,谁都管,谁都可以不管。我市的农贸市场在改造之前就是这种状况。据调查,此次治理规范农贸市场所涉及的部门有工商、商务、城管、食品安全、农业、规划、财政、卫生、质监、物价、林业、水务、消防、交管等14个部门,各划一块,各管一段,步调不一,缺乏统一协调的管理机构和管理机制,被称为“十四龙戏水”。以食品安全监管为例,市食品药品监管局与相关部门之间的职能交接尚未完全落实,综合协调能力有待加强;各区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此项工作,但新城区农贸市场食用农产品、家禽、水产品的安全检测工作由区农业部门掌管。

这一现状,因为市人大常委会的专题询问得以“终结”。

今年年初,市人大常委会和市政府已达成共识:理顺机制,多渠道引入改造资金,打破部门界限,推进农贸市场升级改造、规范治理。

“两只手”破解改造难题。武昌地区42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