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网 春暖花开之际,奋力赶超发展的武汉,提出“一留一回,两个百万”创新举措,引发参加全国两会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高度关注。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潘刚接受了长江日报记者的采访。谈到武汉提出“一留一回,两个百万”,潘刚认为从推动创新和创业入手,培育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这释放了良好的政策信号。
他表示,武汉具有良好的人才资源优势。80多所高校、120多万的在校大学生,为武汉提供了充足的人才资源储备。相信在“一留一回,两个百万”带动下,更多优秀人才将加入到创新创业的浪潮中,为实体经济创造更大产出。未来,伊利愿意与武汉的广大企业一起,为青年人打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激发他们的创新创业动力,助力这些人才资源发挥最大价值,为实体经济发展创造更大动能。
以下是伊利集团董事长潘刚接受长江日报专访全程实录:
长江日报(以下简称‘长报’):武汉刚提出"一留一回,双百万工程",即留下百万大学生,发动百万武汉校友回汉投资,您怎么评价这个举措和思路?
潘刚(以下简称‘潘’):武汉提出"一留一回,双百万工程",从推动创新和创业入手,培育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这释放了良好的政策信号。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今年两会讨论的重要议题。正如李克强总理在做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要以创新引领实体经济转型升级,要让“千千万万个市场细胞活跃起来”,汇聚成发展的巨大动能,让中国经济充满生机。在我看来,激发创业动力,培育创新动能,不仅要有良好的激励政策为支撑,更应当促进政府、企业、民间资本携手,在共建平台、法治营商环境等方面多管齐下,力促中国实体企业及早补齐创新短板,才能真正激活市场细胞,为中国实体经济注入强劲新动能。
长报:这样一个"双百万工程"将为武汉带来什么?会不会引发更多优秀人才流入武汉?
潘:武汉具有良好的人才资源优势。80多所高校、120多万的在校大学生,为武汉提供了充足的人才资源储备。我相信,在“双百万”工程的带动下,更多优秀人才将加入到创新创业的浪潮中,为实体经济创造更大产出。
长期以来,伊利不仅为青年人提供广阔的就业空间,更通过技术培训、产业链金融等方式为他们创新创业提供强大支持。在技术培训方面,我们通过建立“伊利奶牛学校牛二代训练营”,邀请百余位世界顶尖行业专家,对青年人进行包括技术、管理、财务等在内的综合能力培训,助力他们成为合格的牧场管理人。去年,我们还成立了“牧场合作伙伴发展学院”、“供应商发展学院”和“经销商发展学院”,为产业链合作伙伴的创业提供多样化的技能指导。在金融支持方面,我们探索了探索了一种以“核心企业承担实质性风险责任”为特色的产融结合模式,为创业初期的中小企业解决燃眉之急。
未来,伊利愿意与武汉的广大企业一起,为青年人打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激发他们的创新创业动力,助力这些人才资源发挥最大价值,为实体经济发展创造更大动能。
长报:武汉市刚提出规划丶建设"长江新城",比照上海浦东新区丶广州珠江新城等打造世界一流城市亮点区块。您如何评价这样一个规划?
潘:“长江新城”是武汉承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重要规划。在我看来,这一规划主要体现了一个字,就是“新”:
一是“新”战略。按照规划,“长江新城”将以创新发展实现世界级标准,重点承载大数据、物联网、互联网等新科技业态,体现绿色、低碳等新生态模式,这是武汉深入推进国家创新战略的一个突出体现。
二是“新”发展。长江新城具有高起点的规划、高品质的建设,高端经济、产业的环境、人居和谐的国际型社区的亮点区块,它绝不是孤立的,而是往四周、纵深辐射,可以预计,未来“长江新城”将成为推动武汉乃至整个湖北经济的新增长极。
三是“新”机遇。“长江新城”作为经济新动能的载体,将带来新一轮产业集聚、技术集聚以及资源集聚。对于我们企业来说,将是潜在难得的发展机遇。伊利愿意与其他企业一道,紧握这一机遇,共同推进“长江新城”建设。
长报:"长江新城"要具备世界水准,如何达到?
潘:构建对标世界一流城市的“长江新城”,应当坚持做到两点:
一是“走出去”。要鼓励更多本土企业,立足国内市场产业集群优势,以国际化的视野,进一步拓展全球版图,实现全球价值链的布局。长期以来,伊利就依托“全球织网”战略,在全球铺开一张涵盖了全球资源体系、全球创新体系、全球市场体系的大网。比如,在新西兰,伊利建成了全球最大的一体化乳业基地,实现对优质奶源的布局;在欧洲,伊利建立了中国乳业最大的海外研发中心,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二是“引进来”。“长江新城”的建设不仅应做到吸引全球顶尖企业的入驻,引入充足的资金,更应汇聚全球顶尖人才,注重国际先进理念与技术的引入。政府部门应当大力支持有资源、有意向的本土企业加强与国外企业的合作;同时可以通过对标国外先进企业,促进人才交流与培养。
长报:您的想象中,一座城市新区应该是怎样的?(她应该具备什么设施、功能、气质?)
潘:城市的新区发展应当具备“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特点,其中创新应当成为其规划与建设的主旋律。此外,城市新区的建设在区域划分、功能规划上应当以提升城市协调发展水平为主要标准。新区的建设,还应成为加快城市绿色发展进程、提高城市开放发展质量、实现城市共享发展目标的主要手段和动力机制。
长报:长江新城建成后,将给武汉,乃至国家长江经济带战略带来怎样的影响?
潘:长江新城的建成,将成为带动武汉以及周边城市经济发展的新中轴,将为湖北推进国家长江经济带战略、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释放强劲动能。
长报:请您对武汉打造长江新城(城市新区)提点建议。
潘:一是应当坚持创新为驱动。新城新区的精髓在于创新。政府应当出台相关政策与规范,对创新创业进行有效引导,营造有利于创新型企业、创新型人才发展的优越创新环境。
二是应当加强产业链协同。应充分发挥行业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以企业带动产业链发展,以行业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聚。
三是建立资源优势。要结合本土资源优势,切实推进优势产业发展。与此同时,应当推进国际深层次的交流、学习与合作,进一步挖掘人才资源、技术资源,积极盘活存量资源,推动产学研密切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