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20余家金融机构竞相加入讨债行列,佳兆业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下称“佳兆业”)债务危机似乎是“墙倒众人推”最好的诠释。然而,这可能并非事情的全部真相。愈演愈烈的危机背后,有着不为人知的隐情。
“金融机构并不是搞突然袭击,在行动之前,双方是通过气的,甚至在某些方面达成了一致意见。”一位金融机构人士告诉《第一财经(微博)日报》记者,据其掌握的情况,在向法院申请查封佳兆业资产之前,部分金融机构曾与佳兆业进行过沟通,且双方达成了谅解。
金融机构与佳兆业的关系,亦未完全破裂。据消息人士透露,部分银行虽然停止向佳兆业输血,但并未通过抽贷等方式“抽血”。而查封佳兆业资产的目的也是未雨绸缪。
风雨飘摇中的佳兆业未来命运仍未可知,但在部分金融机构看来,其债务处理的结果可能比预期中乐观。在佳兆业资产质量尚佳的情况下,尽快进行重组,是保证金融机构涉及佳兆业资金安全的最佳路径,或许这也是佳兆业的出路所在。
查封前已获谅解
1月6日,中信银行申请诉前财产保全,查封佳兆业部分资产,多家涉佳兆资金往来的金融机构也迅速跟进。根据深圳中级人民法院公示信息,截至1月18日,已有24家金融机构申请查封佳兆业资产。
上述消息传出后,佳兆业一直保持沉默,并未公开澄清。直到1月12日深夜,该公司才披露了上述信息,但亦未说明详情。
尽管如此,对佳兆业而言,事情来得并不突然,可能事先早已获知。多个信源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透露,在向法院申请查封佳兆业资产之前,有金融机构已经与佳兆业进行过多次沟通。
“我们在去年12月份,就对可能发生的情况作了多种推演,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细致的预案,而且事先也跟佳兆业进行过多次沟通,最后才采取行动。”一位信托公司人士说,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同时,金融机构也希望双方进行平和沟通,达成最好的处理结果。
这意味着,在金融机构采取行动之前,佳兆业方面就已知悉此事,而且这也非个别做法。数家与佳兆业往来的金融机构人士均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证实,在向法院提出申请诉前财产保全之前,已就后续债务处理与佳兆业进行过沟通和协商。因此,众多金融机构申请查封佳兆业资产,并非出于恐慌因素。
尽管如此,沟通的过程并不顺利。多家金融机构人士称,迄今为止,除了深圳地区,佳兆业其他区域项目运营基本正常,而有些被查封的项目就在外地。对金融机构的做法,佳兆业最初难以理解。
查封“隐情”
“佳兆业是一个不错的公司,很多金融机构都抢着跟它做生意。但接下来局面会怎么发展,现在很难预料。”上述信托公司人士说,尽管深圳以外的项目尚无大碍,但销售、资金、品牌都会受到影响。
而这将不可避免地影响佳兆业的偿债能力,进而推高与其往来的金融机构的资金回收风险。“作为金融机构,首先要保证的就是资金安全。”该人士说,这也是金融机构申请查封佳兆业资产的初衷。
根据2014年中期业绩报告,截至去年6月30日,佳兆业总资产为1056亿元,总负债为799亿元,净资产为257亿元,资产负债率约为75%。在其负债中,总借款金额为297.73亿元人民币,需要在一年内偿还的债务为60.07亿元。而在同期,佳兆业账面现金、银行存款为110.9亿元。
公开信息显示,迄今为止,已有24家金融机构申请查封佳兆业资产,其中包括16家银行、5家信托公司、3家资产管理公司。但在1月12日的公告中,佳兆业并未披露其最新债务规模及相关信息。
而现实可能更为严峻。根据《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掌握的资料,截至目前,与佳兆业存在往来的金融机构,数量已经接近30家。上述信托公司人士证实,从一直以来的情况看,佳兆业的债权金融机构应该已经超过30家。
时至今日,佳兆业仍未公布其最新债务数据。由于时间推移,借款总金额可能已经超过其披露的297亿元,且部分债务即将到期。佳兆业能否如期偿还,成为金融机构最为担心的问题。
相较于银行贷款,信托融资规模相对透明。本报记者查阅最新资料发现,即便剔除数家尚未公布具体金额的信托公司,佳兆业已知的存量信托融资规模就已超过80亿元。而有业内人士估计,其信托融资总量可能在90亿元以上。
“我们担心的是下一步会怎么样,接下来能不能正常还钱,拖的时间越久,不确定性就越大。”华南某金融机构人士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说,如果危机久拖不决,不但佳兆业品牌受到影响,而且可能形成交叉违约。
值得注意的是,佳兆业的部分借款并无抵押。根据2014年中期财务报告,截至去年6月底,佳兆业列为非流动负债的银行借款中,无抵押贷款金额为26.1亿元,流动负债中的银行贷款金额则达42.16亿元。这意味着,一旦佳兆业破产,这些没有抵质押物的银行将会遭受重大损失。
“深圳的项目不用说了,公司出事之后,其他地区购房者的信心会动摇,进而会影响项目销售,对公司现金流造成负面影响,影响到贷款回收。”上述金融机构人士说,申请查封佳兆业资产,是为了保证自身借款优先受偿。此外,金融机构也想通过此举“施压”,让问题尽快得到解决。
上述金融机构人士还强调,查封资产、冻结银行账户之后,对方资金无法进行划转,万一借款无法如期收回,也有一定的缓冲余地。
债务“违约”之谜
尽管已经风雨飘摇,但金融机构与佳兆业的关系却未彻底破裂。《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从消息人士处得知,虽然已经申请查封佳兆业资产,但几家主要债权银行目前并未抽贷,只是没有继续投入资金,到期贷款也不再续贷。
而佳兆业近期发生的数起违约事件也有颇多疑团。1月1日,佳兆业公告称,因原董事会主席郭英成辞职,触发一项融资协议中的违约条款,需对一笔4亿港元贷款强制性提前还款,债权银行为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有限公司。
2013年1月4日,佳兆业曾发行一笔7年期、票面利率10.25%的5亿美元票据。按照约定,该票据须每半年付息一次。公告显示,在1月8日到期日,佳兆业应付息2300万美元。
对于上述两笔债务,佳兆业均未支付。《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通过多种途径了解佳兆业现金及债务状况,但截至发稿,未能获得更多信息。但从其自身公布的情况来看,该公司并非全无支付能力。
根据佳兆业1月12日披露,1月9日,该公司多个银行账户被数家银行冻结和划扣,涉及金额分别为4.47亿元和2.66亿元人民币,两者共计7.13亿元人民币。
上述被冻结存款金额,足以支付其应付债务规模。依据当时汇率计算,上述两笔债务共计约合人民币4.8亿元,而被冻结资金远远超过这一规模。
“虽然2300万美元的债息有1个月的缓冲期,还没构成实质违约,但在当前的情况下,佳兆业仍有能力还款,应该赶快还了,以免进一步加剧资金链恶化,可是佳兆业居然没有付息,是不想付,还是资金动不了,或者有其他因素,不得而知。”上述信托公司人士说。
值得注意的是,佳兆业上述银行账户被冻结的时间是在1月9日,晚于上述债务到期或偿还时间。换言之,若无其他原因,在此之前,佳兆业应具备偿还支付上述债务的能力。此外,就在1月7日,汇丰银行已豁免因郭英成辞职而触发的提前还款强制条款。
对于出现上述情形的原因,本报记者曾于近日致电佳兆业上述相关人士,但未能获得对方回复。该公司1月12日公告则称,将尽快公开披露。
重组生路
虽然局势危急,但佳兆业仍在努力自救,金融机构的态度,也仍然保持审慎乐观。在他们看来,佳兆业资产质量仍然相对健康,并非到了不可收拾的局面,“可能会有一个比预期乐观的结果”。
数据显示,2014年前11个月,佳兆业完成销售271.8亿元,同比增长28.5%。其中11月份完成销售37.2亿元,同比增长99.6%。上述佳兆业人士透露,在深圳地区待售物业被锁定的情况下,加上12月份,去年销售已突破300亿元,实现全年销售目标。
就在1月12日,佳兆业已经开始寻找财务顾问。公告显示,该公司正在与数名候选人商讨,以委聘可就其资本架构提供战略建议的财务顾问,协助其出台各方同意的解决方案。
“从公告传达的意思来看,应该是要进行重组。就目前的局面来看,重组是比较可行的自救途径。”华南某银行人士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分析,虽然不清楚重组方式,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债务重组对佳兆业更为有利。
“破产估计破不了,就算到了现在,佳兆业的资产质量仍然是不错的,无论是重组还是破产,处理起来都相对容易,如果是一堆烂资产,肯定是救不活了。”上述信托公司人士说,债务重组的可能性更大,而且佳兆业可能已经在做准备。
可资印证的是,1月7日,汇丰银行豁免其提前还款时,也表示允许其制定可行的还款方案。该人士认为,这是一个需要引起注意的重大信号。
在上述华南银行人士看来,对佳兆业来说,现在最好是快刀斩乱麻,越快重组越好,“如果拖下去,光财务成本就不得了”,这也是部分债权金融机构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