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屌丝逆袭 想要国际范儿
2015-01-08 11:29:19 来源:汉网

武汉,作为中国新一轮以大规模城建驱动城市发展的样本,在运动员李娜之外,早已有众多国际媒体和研究机构的目光聚焦于此。有机构预测,中国下一轮增长的动力就在二线城市,武汉的工业、城建,甚至债务等,均可作为观察中国经济转型的样本。

“每天不一样”,这是2014年武汉打出的城市口号。除了每天都在进行的的大拆大建和倍增工业,亟待复兴的武汉,也在力求摆脱早年的“大县城”的印记,努力每天变“洋气”。

“当有人问我来自哪里时,我都会告诉他们是中国一个叫武汉的小城镇,这里人不多,人口也就1000多万。”在2014年澳网的一场发布会上,网球运动员李娜如是介绍武汉。

武汉,作为中国新一轮以大规模城建驱动城市发展的样本,在运动员李娜之外,早已有众多国际媒体和研究机构的目光聚焦于此。有机构预测,中国下一轮增长的动力就在二线城市,武汉的工业、城建,甚至债务等,均可作为观察中国经济转型的样本。

著名学者易中天曾说,武汉并不是一个“最说不清的城市”,只不过有些“不好说”。当年上帝创造武汉三镇时,如果不是头脑发昏,便一定是别有用心。他将武汉的地理位置概括为“左右逢源,腹背受敌,亦南亦北,不三不四”。

从地理版图上来看,武汉和芝加哥的区位和产业结构颇为类似,也常以“东方芝加哥”自喻;在中国近代史上,武汉有着九省通衢的优势,也有重工业造城辉煌。不过在世人眼中,武汉始终摆脱不了“全中国最大县城”的阴影。

“每天不一样”,这是2014年武汉打出的城市口号。除了每天都在进行的大拆大建和倍增工业,亟待复兴的武汉,也在力求摆脱早年的“大县城”的印记,努力每天变“洋气”。

2014年底,武汉也使出了浑身解数的招数迎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检查,引发网络段子扎堆,武汉的“努力”可见一斑。

武汉的“挖”与“变”

“大家出门时带一张卡片,卡片写着:我是聋哑人,武汉随么斯(什么)都好,我蛮幸福。” 2014年末,武汉冲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满大街密布的红袖章,和全城抽背“24字核心价值观”,为网民提供了大批有关“武汉拼了”、“检查组来了”的段子。

调侃之余,不难看出,一个正在迫切提升文明软实力城市的尴尬缩影。

“创文”和“挖”一样,都是武汉2014年的热门词汇。2014年前三季度,武汉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100.69亿元,增长9.5%,全年经济总量过万亿几无悬念。按照官方的逻辑,城市经济实力和城建硬件的提升,一定程度改变了武汉的硬环境,“创文”也是软环境提升的体现。

武汉人习惯用“复兴大武汉”,来表述城市的努力,毕竟它曾有过“驾呼津门、直追沪上”的辉煌。“城建攻坚”计划,被武汉列为复兴城市五大计划之一。2012年,武汉提出5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计划总投资6000亿元。

2014年,《武汉晚报》评选出的武汉年度汉字为“变”,此前2013年的年度汉字为“建”。当然这两年网络上,人气极高的武汉年度汉字是“挖”。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多位武汉各行业人士,一半以上的人提到了“挖”。不少地方官员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均表示,武汉早年城建历史欠债太多,跟城市地位本身完全不符。

早在2011年,《纽约时报》在报道武汉时称,武汉以“Mr. Digging Around the City”而知名。近年武汉的“城建跃进”,一方面造就了争议中的万余工地和“满城挖”,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刷新了武汉早年大县城的脏乱差气质。

“以后描述遇见的场景,终于也能写到:我听见风,来自地铁和人海。”武汉地铁开通第一天,一位90后武汉女大学生调侃。这句话如果放在北上广,可能略有些突兀,对于武汉的年轻人来说,迟来的地铁稍提升了武汉作为城市的“存在感”。

2012年年底,武汉地铁2号线开通,武汉正式迈入“地铁时代”。当地官员称,2012年以后,武汉每年通一条地铁。2014年,武汉提出最新规划,2049年武汉将有25条地铁线路,总长1045公里,线网密度与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基本持平。

可以看到的是, 2015,武汉仍在“建”和“变”的阵痛中努力。

升级城市新坐标

“户部巷和黄鹤楼在哪里?”这是许多外地人到武汉的第一个问号。外地人对武汉的印象,大多还停留在户部巷、黄鹤楼,以及对面的汉正街小批发市场和江汉路上。

近年,随着汉正街北迁,江汉路封路修正,以及各区域商圈格局的变化,武汉城市游览坐标也在悄然发生变化,陆续涌现商业和文化新坐标,WTA、汉秀等都在2014的武汉留下了印记。

2014年9月,武汉承办了WTA超五巡回赛——武汉网球公开赛,世界排名前40的网球选手齐聚武汉。武汉与国际女子职业网联(WTA)签订了15年的合同,取代了此前举办了30年的东京。2015年,武汉光谷国际网球中心15000座场馆也将建成,地方媒体称之将成为城市新名片。

在城市商业格局上,多位到武汉的外地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去东湖路过楚河汉街时被吸引。“武汉有太多的湖,先天优势在这条街上体现得比较明显,外地是很难复制的。”一位长沙籍地产人士分析。

2014年底,万达电影乐园和汉秀剧场亮相汉街。穿越武汉中央文化区的“楚河”,全长2.2公里,连通东湖和沙湖,是国务院批准的武汉市“六湖连通水网治理工程”的首个工程。

上述项目的投资方,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称:“第一个原则,当然是武汉这个城市本身有消费需求,简单说就是赚钱。”一位在武汉投资百亿以上的企业负责人评价武汉称,武汉是中国新一轮城市发展的代表。

城建面貌刷新的武汉,正在努力摆脱大县城印象。不过,武汉欠缺的依然很多。

著名作家方方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也提到武汉在变漂亮变干净了,有现代化气派,生活大大方便于过去。这些外人非常容易看到的地方,的确有惊艳之感,但差的是细节。

在对外开放和国际化方面,武汉籍外地投资人以及武汉的国外派驻机构人士,在与记者交流过程中,都提到了类似观点:武汉近些年在改变,也做出了开放的尝试,但是开放的意识,对于地方政府,还有太大的空间。

武汉想要“国际范儿”

2014年,武汉其实“蛮拼的”。

一方面,二线城市武汉的消费商机,正在被国际商企看好。据《长江日报》报道,2014年,宜家、永旺等巨头抢滩,近10家新商业体相继开业,辐射半径达中部五省。武汉宜家开业当天就创下中国开业成绩最高纪录。

国外媒体关注武汉的目光渐多。2014年,BBC曾采访武汉官员做过一个纪录片,在国内颇受争议。英国驻武汉机构负责人在接受湖北本地媒体采访时介绍,节目播出后,有很多英国人来问我武汉这座城市,因为他们之前很少听说过武汉。某位名人说过,“没有哪个宣传是坏宣传”。 BBC为武汉做的纪录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武汉的知名度。

同时,武汉市政府层面也在力推“国际化水平”提升。 武汉提出的“复兴大武汉”五大计划,除了城建攻坚、工业倍增等,其中重点还提到了“国际化水平提升”。

武汉当地官员称,武汉最新的发展思路,完全是放在国家化都市的定位上来布局的。加强对外开放和提升国际化水平,是武汉城市软实力提升动作的集中体现。

根据武汉市于2013年底提出的《武汉2049规划》构想,到2049年,武汉将成为中国有核心影响力的国家中心城市,并力争建成世界城市,聚焦于亚太地区,是亚太地区的国际门户城市。

在实际行动上,武汉市已经不满足于传统的国内九省通衢,而是刷新定位“国家版立交桥”,打造“中国中部国际交通枢纽”。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获悉,武汉将以国际直航为突破口,着力构筑水陆空国际大通道。2014年武汉机场国际及地区客流量达120万人次,国际及地区客运航线已达31条。下一步,武汉将新开至芝加哥、墨尔本、东京、凯恩斯等国际直达航线。武汉天河机场三期航站楼建设有望于2016年年底完工。在铁路方面,武汉重启“汉新欧”国际货运专列,17天内穿越亚欧6国。

不止一位湖北官方人士,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称,作为内陆城市,武汉的国际知名度和开放程度,不如西部的成都,武汉迈往国际化之路仍路漫漫。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发现,武汉经济结构长期国资独大,民资和外资相对成都、南京等地并不活跃,经济外向度较弱。截至2013年12月,在成都落户的世界500强企业达252家,居中西部城市首位。同期,到武汉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刚到200家。

常到武汉的浙商创投合伙人杨志龙分析,武汉对外开放程度或受两方面影响,一是主动的,即地方政府的政策,近年武汉似乎主动开放的意识较强;另一方面即被动开放,武汉居内陆,被动开放的影响因素不如沿海,包括国家层面的开放政策等,都不比上海、深圳等。

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武汉在对外开放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即申报内陆自贸区。7月份,湖北发布了《武汉高新区先行先行实施方案》,其先行先试任务包括开展贸易便利化、投资自由化、行政体制创新、科技体制创新、金融制度创新、服务业扩大开放、完善税收政策等七大任务。

武汉一位地方人士总结称,武汉在对内“挖”和“建”的同时,也在努力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等风来。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