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腾讯财经 作者:耿荷
原标题:港岛观察:三年之后,你还会来香港购物吗?
“多年以后,当我带着孩子重游香港时,说不定时代广场已经变得像内地那些灰头土脸、濒临倒闭的商场那样,铜锣湾街边租金贵得离谱的店铺也人去楼空。”我跟身旁的好友说笑。
之所以会有以上的想象,是因为近来在铜锣湾闲逛时,猛然发现原来马路上人挤人的壮观场面已不再,人群较之前稀疏,商场也变得“宽敞”。特别是9月底“占领中环”活动开始之后,铜锣湾街道上的人更少了,就连诚品书店也比以前冷清。
“人少了很多,内地客人买的少了,买的表也平(便宜)了。”九龙仓副主席吴天海两个月前在这家公司的中期业绩会上感慨。
九龙仓由香港已故船王包玉刚上世纪80年代从老牌英子洋行怡和洋行手中夺得,现在由其二女婿吴光正掌管。九龙仓旗下的海港城和时代广场是内地游客赴港购物的必去之地,两个商场的销售额占全香港零售总额的9%,占香港GDP的2.3%。
香港繁华商业区人群减少,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内地游客少了,在过去的10多年,赴港购物的游客为香港零售业带来不小贡献。经历多年高速增长之后,香港零售业出现放缓,今年首次出现连续多个月下降。
根据香港政府统计处公布的数据,2014年香港的零售额,除1月同比增加14.4%之外,2月至7月均现下跌,跌幅介于1.5%至9.9%,8月略有好转,但仅微增3.4%。或许由于中国大妈已不再钟情于赴港“抢金”,今年来珠宝钟表品类的销量跌幅最大。
经历了难熬的上半年,很多香港零售商都寄希望,国庆黄金周涌入香港的内地客人可以提振销售。但9月底突发的“占领中环”活动令这一愿望落空,甚至雪上加霜。
香港零售管理协会此前表示,今年国庆黄金周的零售情况令人失望,零售商的销售同比下跌15%至50%,特别是位于旺角、铜锣湾及尖沙咀区域的中小零售商损失更为惨重,销售额跌幅最大可达80%。
其实,如果剔除当下的突发活动,客观环境也已无法支撑香港的零售业继续昔日动辄10%、甚至是20%的高速增长。当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内地游客,与早年来港大手笔扫货的富豪不同,内地中小城市的居民成了这两年赴港旅游的主体,前者的目标是高端奢侈品,后者则更多是平价日用品,消费的金额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香港也不再是富豪们扫货的唯一去处,欧美提供的更低价格、更多款式的商场时刻与香港竞争。内地打击贪腐的一系列行动,也造成了“城门失火,殃及鱼池”的效果,间接令香港奢侈品销售缩水。
除了市场因素,香港零售业一直受到内地政策的左右。非典之后,中央放开个人赴港自由行,短时间内地令跌倒谷底的香港经济重入升轨。而近日有消息称,鉴于香港发生“占领中环”活动,为保证内地游客安全,内地监管机构开始限制赴港签证数量发放,如果消息属实,这足以令香港的生意人忧伤。
而内地正在酝酿的消费税改革则是一个影响香港奢侈品行业的“定时炸弹”。如果内地取消对部分的奢侈品的征税,将缩小香港相对于内地的售价优势。
说香港零售业“大势已去”似乎不正确,毕竟还可以在过往高基数的基础上维持平稳增长。但值得注意的是,过去几年,包括九龙仓、崇光百货的母公司利福国际等香港零售集团早已开始在内地一二线城市跑马圈地,开发各自品牌的购物商场,香港的大佬们已透过高额的资本支出给内地零售业投了充满信心的一票。
眼下各种因素叠加,令香港的零售形势看上去有点悲观,但香港这个大中华区最为国际化的城市在未来几年仍然有其不可替代竞争性,例如人民币兑港元汇率大约高出20%,在香港购物相当于内地的八折;大型商场密度高,商场挨着商场,可以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购物计划;交通便利,食肆多元化,方便出行等等。
香港的未来会怎样,或许只有上帝能预测。但可以问问自己,三年之后,还会去香港购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