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内基黃育川:中国影子银行风险被高估
2014-08-12 12:42:02 来源:汉网
  来源:金融时报
 
  许多人担心中国的影子银行业,即受监管的银行以外的金融。评级机构惠誉(Fitch)对中国影子银行业日益壮大提出了警告,同时批评者援引无数似乎高风险且不负责任的放贷警告称,一场金融危机正在酝酿中。
 
  影子银行业是一个令人担忧的危险,还是只是证明了金融体系趋于成熟?这取决于它的规模和风险状况。数个不同的估计显示,影子银行业占新增信贷的比例已从2008年的约20%翻了一番,至2013年6月的40%,其规模大约占到未偿贷款存量的四分之一。
 
  影子银行业有许多不同含义,但从风险评估目的出发,一个有用的定义是只包括与正规银行业体系有联系的、具有系统重要性的活动,比如理财产品、银行承兑汇票、信托产品和委托贷款,而不包括边际贷款形式。与这种定义相符的估计是,影子银行业占到国内生产总值(GDP)的50%-60%,或者大约占到银行业资产的25%-30%。金融稳定委员会(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估计,全球而言,影子银行业占到GDP的117%,以及银行业资产的52%,全都是中国水平的两倍多。在中国,人们更担心的是影子银行业的快速增长,而不是其整体规模。
 
  尽管此类数据可能成为精彩的新闻标题,但它们对评估风险并不是很有用。一般而言,影子银行业可能通过两种方式加剧风险。一是向财务实力疲弱的借款者放贷。此类贷款要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其规模相对经济规模必须比较庞大。第二种风险源于它与正规银行业体系的密切联系。
 
  某些影子银行业务形式,如委托贷款和银行承兑汇票,相对风险较小一些。前者是因为它们通常是关联公司之间的借贷,信息不对称程度较低。后者是因为它们需要更多的单证,而且往往有抵押担保。
 
  但信托公司确实令人担心。与银行不同,信托公司被禁止吸收存款,但可以发放贷款,购买证券或者投资于私人股本,随后它们将这些东西包装为具有吸引力的高息“信托产品”,销售给投资者。
 
  对信托产品的担忧主要有两个,其中一个已经过时,另一个则被夸大。过时的担忧是,信托产品只是银行将贷款移出资产负债表、以绕开放贷上限和行业限制的一种方式。最近颁布的监管法规已经规定,此类活动在范围和规模上只能占到信托资产的20%。更恰当的担忧是,信托产品超出比例地大举投资于房地产和原材料等高风险领域。这可能没错,但信托资产不像人们经常认为的那样集中:不到40%的信托资产投资于这些领域,而且该比例还在下降。然而,信托产品的信贷风险通常高于银行,因为它们面向财务实力较弱的企业。因此违约及其溢出效应是一个问题。
 
  但银行与信托公司的合作近期在缩减,而且随着监管趋紧,潜在的溢出效应也有所下降。整个信托业相当于银行资产的不足8%,这些资产中只有一小部分会违约。这些亏损中只有一小部分可能被银行吸收。此外,由于中国实行资本管制,如果投资者对信托市场丧失信心,他们的资金只会回流至银行储蓄。因此,如果说有什么影响的话,那就是对影子银行业丧失信心,反而会增加银行的流动性,降低其资本成本。
 
  影子银行的最后一个组成部分是理财产品。理财产品的概念常常被混淆,被当作存款的某种形式。理财产品与其他形式的影子银行差别很大,因为理财产品不涉及任何直接授信,而只是投资一系列现有资产(包括债券、信托产品,有时也有股票)的销售渠道。这只是现有债务的所有权转移,而不是创建新的债务。然而,尽管理财产品或许没有增加信贷风险,但它的确会在其它方面引发多种脆弱性。
 
  理财产品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其与银行的内在联系,这会引发溢出风险。许多分析师断言,银行可能会对无法兑付的理财产品采取纾困措施,以降低对银行声誉的影响。为了降低风险,一些银行将多个产品汇集成一个资金池,但这会降低有关其根本质量的透明度。因此,现在已规定银行必须限制理财投资组合中非传统信贷资产的比重,所有产品都必须以明确的方式与一种基本资产挂钩。
 
  总体上,传统银行体系对高风险影子银行活动的敞口比危言耸听的人们所说的要小得多。真正令人担心的问题仅仅集中在信托公司和银行的理财产品方面,而即使是这两者的风险也常常被夸大。信托公司和理财产品的总规模达到GDP的36%,银行业资产的15%。然而这个数字实际上高估了这两类活动的规模,因为理财产品对信托产品的投资被重复计入了,这部分最高可能占其资产总额的30%。此外,理财产品的投资超过半数是投向安全的银行同业资产、政府债券和金融债券。
 
  最终而言,影子银行体系中这些被大肆炒作的高风险组成部分不太可能超过GDP的15%,或者银行业资产的6%。只有在这些资产表现异常糟糕,而北京方面的危机管理又救援不力的情况下,这些资产才会对中国银行体系的稳定性构成严重威胁。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