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1世纪网讯 “树欲静而风不止”。国安集团“混改”,正在引发新一轮关于国资贱卖的激烈辩论。
舆论认为,国安集团涉嫌严重的“国资贱卖”。很多民企惊呼,如此便宜的国资贱卖,为何我们都买不到啊?
笔者认为,新一轮国企改制的政策方向已经大不同于以往,改革力度要大得多,改革更为彻底,释放出来的政策能量更具有冲击力。
在各种尖锐的质疑声中,我们听到了一种观点。一位券商人士发出慨叹:“国安集团改制遭到媒体质疑会导致整个国企改革放缓,甚至停滞。”
综合分析国安集团改制,交易信息披露较少、定价依据不明是其症结所在。虽然质疑声非常尖锐,但是至今仍未见有关当事人站出来澄清。
最新一轮混合制改革中,国家已经明确提出改革遵循的方向是“混合制”。也就是说,应该给予民资更大的话语权。这就必须提高民资进来获得的股权,让民企购买到更多股份,比如20%-30%都是很正常的。
分析认为,在这些方面,国安集团改制都无可厚非。其关键问题在于,交易信息不公开 ,特别是定价依据不明,使得外界难以知晓国安集团改制的“内情”。
其信息不公开体现在几个方面:1)今年2月便已经基本完成的改制,直到8月6日才通过下属上市公司披露。2)最早于2013年10月,国安集团便开始签订有关增资扩股的协议,但是并未及时发布这一信息。3)定价依据不明,时至今日,估值依据的关键财务数据并未公布。
正因为出现上述诸多信息不公开的现象,国安集团改制引发了广泛的质疑。而从事后分析,国安集团此次“混改”,其问题的根本不在于5家民企获得了80%股权,而是估值与定价偏低。
按照最新的混合制改革原则,国安集团让出的股权比例很大,这是值得肯定的。正因为出让的股权比例合计高达80%,国安集团“混改”产生了巨大的市场影响。但是,国安集团“混改”究竟是如何定价的呢?这才是问题的根本症结。
从根本上说,改革力度必须通过“股权与定价”这两个要素体现出来。也就是说,切割给民企的股权应该比以往更大;另一方面,估值与定价也应该适当为民企让利,让社会资本分享一定程度的政策红利。一般来说,在上述两个要素中,能满足其中一个就能对社会资本产生足够大的吸引力。
具体说来,国安集团改制同时具备了这两个要素,但是估值太低导致让利太大,从而涉嫌严重的国资贱卖。基于这些情况,舆论惊呼,国安集团国资甩卖便宜得让人“嫉妒”!
不过,国安集团甩卖资产有其自身原因。国安集团经营业绩不善,长年背负着数百亿的巨额债务。我们可以梳理一下国安集团“糟糕的”财务状况,从而发现中信集团为何快速“甩包袱”。
1)2012年末合并资产总额826.35亿元,合并净资产155.11亿元,但是同年营收仅420.09亿元。显然,这是一组令人发悚的财务数据,800多亿总资产,一年才产生400多亿营业收入,总收入只占总资产的一半!这样的国企只有国内可以见到,其他国家早就彻底改制了。而对比中石化,2013年总资产约1.4万亿元,但是一年的营业收入约2.9万亿元。
2)以2012年为例,国安集团本部新增银行贷款94亿元,本部全年利息支出15亿元,平均每日利息支出高达411万元。而目前赶上国家调控,国安集团的经营业绩遭遇巨大的挑战,如果不快速引进民资彻底改制,很可能其仍然利用中信集团的关系继续从银行借新还旧,才能勉强维持日常运转。
3)截至2012年9 月30 日,国安集团负债总计587.87 亿元,比2009 年末增长83.00%。如此高速增长的负债背后,充分证明了国安集团的经营不善。
梳理财务状况之后,我们再分析国安集团的业务结构。国安集团主营业务涉及信息产业、旅游酒店业、葡萄酒业,以及少量的有色金属。作为一家大型金融集团,中信集团清理下属辅业资产是必然趋势,因此切割高达80%的股权引进民资能得到监管政策支持。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国安集团下属两大核心资产,其A股两家上市公司中,中信国安总市值约130亿元,这家公司尚能产生少量利润。中葡股份总市值约54亿元,且2012年亏损近一亿元,通过多次变卖子公司、变卖写字楼才能实现扭亏为盈,摘掉ST帽子。
一位券商研究人士表示,国安集团值钱的家底全部都装进了中信国安,只有中信国安是真正具有较大价值的资产平台。而究其实,国安集团就是一个虚有其表的空壳公司。
有关分析提出质疑,国安集团高达800多亿元的总资产,很可能出现了高估。而实际总资产估值,很可能远小于这一数字。
我们可以反思,如果不是背靠中信集团,国安集团能多年依赖银行贷款“高负债”经营吗?如果是一家民企的话,这家公司很多年前就关门大吉了。
(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