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利集团:卓越企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永利集团的文化密码

我常常在想,一个企业能走多远,关键看它骨子里装着什么。永利集团给我的感觉就像一棵老榕树,根系深深扎进土里,枝叶却始终向着阳光生长。记得有次在澳门街头,看到永利员工帮迷路游客指路,那种发自内心的热情让我突然明白,这就是企业文化最真实的模样。

看不见的磁场

有人说企业文化是挂在墙上的标语,我倒觉得它更像空气里的湿度,看不见却感受得到。永利有个特别有意思的传统,每个新员工都要在入职时种一盆植物。这让我想起小时候养蚕宝宝,每天喂桑叶时的期待。员工们说,看着植物生长就像见证自己在企业的成长,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比任何培训都来得深刻。

去年参观他们的员工休息区,发现墙上贴满了手写的感谢便签。有厨师感谢同事帮忙研发新菜品,有保洁阿姨收到客人特意写的表扬信。这些细碎的温暖像星星之火,慢慢汇聚成企业文化的银河。有个老员工跟我说,在这里工作十几年,最珍贵的不是升职加薪,而是每天上班时门卫大叔那句“今天气色真不错”。

可持续发展的秘密配方

可持续发展这个词听起来很宏大,但在永利,它化作了特别生活化的场景。他们的餐厅后厨会把切掉的菜根收集起来,送给附近的学校做种植课教材。这种循环利用的理念,让我想起奶奶那代人“物尽其用”的生活智慧。

有意思的是,永利在环保方面的投入从不计较短期回报。他们用再生水浇灌的绿植,比普通植物长得更茂盛。这让我想到,好的企业文化就像给植物施有机肥,见效慢但后劲足。有个数据让我很惊讶:他们通过节能改造,去年省下的电费相当于200个家庭一年的用电量。

人与人的温度

在永利,我见过最年轻的部门经理才28岁,也见过65岁还在岗位上传帮带的老工匠。这种年龄跨度让我想起小时候的弄堂,既有蹦蹦跳跳的孩子,也有摇着蒲扇讲故事的老人。企业特意设置了“师徒茶座”,每周三下午,老师傅们会带着年轻人在茶香中交流心得。

有次遇到个特别感人的场景。一个实习生不小心打翻了咖啡,正在手足无措时,路过的总监非但没责怪,反而开玩笑说“这是要给我们换新地毯的理由啊”。这种包容让我想起小时候摔跤时,妈妈总说“碎碎平安”。正是这些看似不经意的瞬间,编织成了企业文化的底色。

文化传承的烟火气

永利的企业文化最打动我的,是它既保持着一以贯之的核心,又在不断吸收新的养分。就像老火煲汤,既要守住祖传的配方,也要根据时令调整火候。他们每年都会举办“创意集市”,让员工摆摊展示业余爱好,从剪纸到编程,各种奇思妙想在这里碰撞。

记得有次参加他们的家庭日,看到员工孩子们画的“我眼中的爸爸妈妈工作”,有个孩子把赌场画成了游乐园,把穿制服的父亲画成了超人。这些天真烂漫的画面,比任何企业宣传册都更能打动人心。

在变与不变中前行

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永利做了件很暖心的事。他们把暂时闲置的员工组成“社区服务队”,给隔离居民送菜,帮独居老人修家电。有个员工跟我说,那段时间虽然收入少了,但心里特别踏实。这种把困难时期转化成践行社会责任的机会,让我想起小时候邻居间互相借米借油的温情。

现在每次路过永利的项目,我都会多看几眼。他们的建筑外观在变,服务内容在变,但那种“把人放在第一位”的核心理念始终没变。这让我想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不是永远光鲜亮丽,而是在每个时代都能找到最适合的表达方式。

说到底,企业文化就像煲汤,火候到了味道自然就出来了。永利最让我佩服的,是他们懂得给文化留白,不刻意追求完美,却在不经意间创造了无数动人的瞬间。这些看似散落的珍珠,最终串成了独一无二的企业文化项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