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亚国际的全球化之路
记得去年在机场候机时,我翻到一本财经杂志,封面正好是环亚国际在新加坡分公司的开业照片。照片里那些笑容满面的员工,让我想起小时候家里开的小卖部,虽然规模天差地别,但那种想把生意做到更远地方的劲头,倒是有几分相似。
从本土到全球的蜕变
环亚国际这些年的发展,就像我们小时候玩的跳格子游戏,一格一格往前跳,但每一步都踩得特别稳。他们最早从长三角地区起步,慢慢把业务拓展到东南亚,现在连欧洲市场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这种扩张不是盲目地铺摊子,而是像老农种地一样,先摸清土壤特性再下种子。
我有个朋友在环亚国际的海外事业部工作,他说公司每进入一个新市场,都会派团队在当地住上小半年。不是走马观花地考察,而是真真切切地生活在那里,去菜市场买菜,坐地铁上下班,就为了理解当地人的生活习惯。这种接地气的做法,让我想起小时候妈妈总说要"入乡随俗",看来做生意也是一个道理。
创新不是口号是习惯
说到创新,很多人可能觉得就是要搞出什么惊天动地的新发明。但在环亚国际,创新更像是一种生活习惯。他们的研发中心有个特别有意思的规定,每周三下午,工程师们必须离开实验室,去附近的咖啡厅坐坐,或者逛逛商场。乍听起来有点不务正业,但他们的CTO说,最好的创意往往来自生活。
就像我们做饭时灵光一现,往菜里加了点新调料,结果味道出奇地好。环亚国际去年推出的智能家居系统,就是有个工程师在逛宜家时得到的灵感。他说看到那些模块化家具,突然想到为什么不能把智能家居也做成乐高积木那样,让用户自己搭配呢?
可持续发展不是选择题
现在很多企业把可持续发展当成附加题,可做可不做。但在环亚国际看来,这就像我们每天要吃饭睡觉一样,是必须要做的事。他们在马来西亚的工厂,屋顶全铺满了太阳能板,远远看去像一片蓝色的海洋。更妙的是,工厂周围的空地没闲着,种满了当地特色的果树,既美化环境,又能给员工当下午茶。
我特别喜欢他们CEO说过的一句话:"我们要做的不是百年企业,而是能让子孙后代都受益的企业。"这话听着有点宏大,但细想确实在理。就像我们种树,不能光想着自己乘凉,还得考虑以后的人能不能继续在树下喝茶下棋。
全球化下的本土智慧
环亚国际在海外的发展,最让我佩服的是他们懂得"借力打力"。在印度市场,他们不是简单地把国内的产品搬过去,而是找来当地的民间艺人,把传统工艺元素融入产品设计。结果推出的系列大受欢迎,连带着那些快要失传的手艺也重新火了起来。
这让我想起小时候,外婆总能把剩饭菜变成美味。 globalization 不是要把所有东西都变成一个味,而是要像调鸡尾酒那样,保留每种原料的特色,又能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环亚国际在巴西的分公司,甚至把桑巴舞的元素用在了员工培训上,你说有意思不?
有时候我觉得,企业做到最后,比拼的不是资金也不是技术,而是这种见招拆招的智慧。就像下象棋,光知道横冲直撞不行,得知进退,懂取舍。
人才是最大的宝藏
环亚国际的人力资源总监有句口头禅:"我们要找的不是最优秀的人,而是最合适的人。"他们公司在招聘时,特别看重应聘者的跨文化理解能力。不是说外语要多流利,而是能不能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是怎么想的。
这就好比我们交朋友,不一定要找最聪明的,但一定要找能聊得来的。他们在新加坡的研发团队,有来自12个国家的工程师,每次开会都像开联合国大会,但正是这种文化碰撞,催生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创新。
说到这儿,我想起上次去他们公司参观,看到休息区的墙上贴满了员工在世界各地拍的照片。有在非洲草原上的,有在北极光下的,有在东南亚市集的。这些照片不只是装饰,更像在诉说:我们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正在做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未来在路上
环亚国际最近在筹备一个特别的项目,要在沙漠里建生态园区。很多人觉得他们疯了,沙漠里能做什么?但他们项目经理说,正是因为在最艰苦的环境里,才能激发出最强大的创造力。
这让我想起小时候学骑车,总是在平坦的路上学不会,反而在坑坑洼洼的土路上突然就掌握了平衡。也许企业发展也是这样,太舒适的环境反而限制想象力。
看着环亚国际这一路走来,我常常在想,企业的全球化其实就像人生的成长。要敢于走出去,要懂得入乡随俗,要在创新中保留本色,要在发展中想着后代。这些道理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需要日复一日的坚持。
最后想说,在这个变化太快的时代,能像环亚国际这样,既盯着远方,又走好脚下每一步的企业,确实难得。就像我们老家有句俗话:急火烧不出好汤。有些事情,真的急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