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博路上的那些事儿
记得去年这个时候,我还在实验室里焦头烂额地改论文。隔壁实验室的小王突然跑来问我:“你说咱们这种普通学校的硕士,申博有戏吗?”我当时愣了一下,这个问题我也问过自己无数遍。
其实啊,申博这事儿就像打游戏升级。你得先搞清楚自己的装备在哪里,缺什么补什么。我认识的一个学长,本科成绩一般,但他特别会找机会。大二就开始跟着老师做项目,虽然一开始就是打杂,但慢慢就上手了。
科研经历真的很重要
说到科研,我想起去年参加学术会议的经历。那天下着大雨,我提前半小时就到了会场。结果发现有个教授也在那儿躲雨,我们就聊了起来。他跟我说,现在很多学生把科研想得太复杂了,其实最重要的是培养科研思维。
什么是科研思维呢?就像我们平时刷短视频,看到个新奇的内容,会想“这是真的吗?怎么验证?”这种质疑和求证的精神,就是科研思维的雏形。
我有个同学特别有意思。他喜欢打游戏,但不是在瞎玩。他会记录每个英雄的胜率,分析阵容搭配,最后还写了篇小论文。后来申博的时候,他把这个经历写进了个人陈述,教授们反而觉得很有意思。
别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说到选导师,我吃过亏。刚开始的时候,我就盯着那几个大牛教授,结果石沉大海。后来才明白,要找适合自己的,而不是最厉害的。
就像找对象,得看合不合适。有的教授名气大,但一年见不到几次面。有的教授虽然年轻,但手把手带你做实验。这个道理,我是在第三次被拒后才想明白的。
记得有次面试,有个教授问我:“如果让你重新读研,你会怎么做?”我说可能会少熬夜打游戏,多去其他实验室串门。教授笑了,说这个回答很真实。
论文发表的那些门道
说到发论文,我觉得现在很多同学太着急了。总想着要发顶刊,其实循序渐进更重要。我第一篇论文投了个普刊,虽然档次不高,但整个过程让我学到了很多。
审稿意见回来那天,我差点没哭出来。满篇的红色批注,感觉自己写的就是一坨垃圾。但导师说,这很正常,大牛们的论文也是这么改出来的。
后来我养成了个习惯,每周都会抽时间看最新发表的论文。不是细读,就是快速浏览,了解下大家都在研究什么。这个习惯坚持了半年后,突然发现自己对研究热点的把握准多了。
实习经历也很加分
可能有人会觉得,申博要什么实习经历啊。其实不然,我认识的一个学姐,就是在企业实习期间找到了研究方向。
她在互联网公司实习时,发现了个很有意思的技术问题。回学校后就顺着这个方向深入研究,最后发了篇不错的论文。现在她已经在美国读博二了。
所以说啊,生活处处是学问。有时候跳出学术圈,反而能看到不一样的东西。
语言关怎么过
英语这事儿,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我一开始特别怕写英文论文,后来想了个办法:先写中文,再用翻译软件,最后自己润色。
慢慢地,我发现直接写英文反而更顺手。这个过程就像学骑车,摔着摔着就会了。
有个小建议:多看美剧确实有帮助,但最好看带英文字幕的。我靠这个方法,听力提高了不少。
最后想说的一些话
申博这条路,说长不长,说短不短。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节奏。有人适合一路狂奔,有人适合慢慢来。
我记得导师说过一句话:“博士不是终点,而是起点。”现在想想,确实是这样。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变成了更好的自己。
前几天学弟问我申博的建议,我说:“别想太多,做好眼前的事。”听起来像鸡汤,但确实是我的真心话。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区,有人22岁毕业,等了5年才找到好工作;有人28岁才毕业,马上就找到了理想的工作。所以放轻松,你没有落后,也没有领先。
在属于自己的时区里,一切都准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