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鳌亚洲论坛:推动区域合作与全球治理新平台

博鳌亚洲论坛,我眼中的亚洲客厅

说起博鳌亚洲论坛,我总觉得它就像我们亚洲人共同的大客厅。每年春天,各国政要、企业家、学者们都会聚在这个海南小镇,喝着椰子水聊着天,不知不觉就把大事给谈了。记得去年我在电视上看到菲律宾的香蕉贸易商和中国的电商平台负责人坐在一起,就着海南鸡饭谈成了跨境供应链合作,那种感觉特别温暖。

不只是开会的论坛

很多人可能觉得这就是个高大上的国际会议,但在我眼里,博鳌更像是个老朋友聚会的地方。去年我有个做跨境电商的朋友参加了青年领袖圆桌会议,回来兴奋地跟我说,他在茶歇时和新加坡的科技公司CEO聊了半小时,后来居然促成了技术合作。这种不经意间的相遇,往往能碰撞出最精彩的火花。

说起来挺有意思的,博鳌这个地方原本就是个渔村,现在成了亚洲思想的交汇点。这让我想起小时候外婆家的院子,左邻右舍经常聚在那里聊天,谁家有事大家都会帮忙出主意。博鳌论坛不也是这样吗?亚洲各国带着各自的发展难题来到这里,互相取经,共同寻找解决方案。

疫情时期的特别记忆

2020年那会儿,论坛首次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举办。我在家里看直播,发现这种形式反而让更多普通人能够参与进来。记得有个缅甸的年轻创业者,因为疫情去不了现场,就在自家稻田边上连线发言,讲述他们如何用数字技术帮助农民增收。那一刻我突然觉得,博鳌论坛真的变得越来越亲民了。

有时候我在想,亚洲国家就像一大家子兄弟姐妹,虽然说着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但骨子里都流淌着相似的文化血脉。博鳌论坛最打动我的,就是它让这种血脉联系变得更加紧密。就像我们中国人常说的“远亲不如近邻”,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亚洲邻居们更需要互相扶持。

从经济到文化的心灵碰撞

说到博鳌论坛,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谈经济合作。但我觉得,这里最珍贵的其实是文化上的相互理解。记得有次在文化分论坛上,日本茶道大师和中国的普洱茶传承人同台交流,那种跨越国界的文化共鸣,比签多少个贸易协定都来得动人。

年轻人的声音越来越响亮

最近几年,我发现博鳌论坛上年轻人的身影越来越多。去年我关注了一个关于数字创新的分论坛,台上坐着来自印度、韩国、越南的90后创业者。他们用手机就能展示自己的创新项目,那种自信和活力,让我看到了亚洲的未来。

说起来,我表弟去年刚大学毕业,他们团队开发的环保APP就是在博鳌青年会议上获得的天使投资。现在回想起来,他当时在家庭群里发的那段语音还让我记忆犹新:“哥,这里的每个人都在认真听我们年轻人说话!”这种被重视的感觉,可能就是博鳌最特别的魅力所在。

有时候我觉得,博鳌就像个巨大的思想超市,每个人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政府官员来找治国理政的良方,企业家来寻商机,学者来交流观点,就连普通游客都能在开放日里感受到国际会议的氛围。这种多元融合的特质,在别的国际会议上还真不多见。

在变局中寻找共同答案

当今世界变化太快了,气候变化、数字经济、能源转型,这些难题单靠哪个国家都解决不了。博鳌论坛最可贵的地方,就是给亚洲国家提供了一个平心静气商量事的平台。就像我们生活中遇到难题时,总会找几个信得过的朋友一起商量,博鳌就是亚洲的“智慧朋友圈”。

我特别喜欢每年论坛发布的亚洲经济一体化报告,虽然里面有些专业术语看不太懂,但能感受到亚洲各国在经济上越来越紧密的联系。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玩翻花绳游戏,每个人的手指都连着同一根绳子,一动全动。现在的亚洲经济就是这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普通人的博鳌故事

去年认识个博鳌本地的民宿老板,他说论坛期间家里住进了马来西亚的记者。有天晚上,他们在院子里吃着烧烤聊到深夜,从榴莲种植聊到5G技术。这种民间的交流,有时候比正式会议更能促进相互理解。

其实想想,国际关系不就是这样一点点建立起来的吗?通过一次次对话,一个个具体的合作项目,慢慢地消除误解,增进信任。博鳌论坛就像个巨大的孵化器,不仅孵化着商业机会,更孵化着人与人之间的情谊。

写到这儿,我突然想起明天要去参加个社区邻里节活动。虽然规模不能和博鳌论坛比,但那种促进交流、增进理解的初衷是相通的。也许,这就是博鳌给我的最大启发:无论是个体之间还是国家之间,真诚的对话永远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