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这片热土
我站在新加坡滨海湾的金沙酒店顶层,望着窗外璀璨的灯火,突然想起十年前第一次来亚洲时的青涩模样。那时候我完全没想到,这片土地会给我带来如此多惊喜。亚洲就像个永不停歇的万花筒,每次转动都能看到全新的图案。
机遇藏在细节里
记得有次在东京便利店买饭团,收银台旁边摆着防脱发洗发水。这个看似奇怪的组合让我恍然大悟——亚洲市场的机会往往就藏在这样的生活细节里。后来我在首尔弘大街区看到,一家不到20平米的美妆店,通过直播把面膜卖到了东南亚。这种以小博大的故事,在亚洲几乎每天都在上演。
曼谷的夜市里,有个卖芒果糯米饭的大妈让我印象深刻。她不会说英语,但靠着手机翻译软件和笑脸,把生意做到了中国游客心里。这让我明白,在亚洲做生意,真诚比套路更重要。
文化这张入场券
前年在雅加达,我犯过很傻的错误。带着在韩国成功的经验直接复制到印尼,结果摔得很惨。后来才懂,亚洲不是一块铁板,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脾气。就像吃火锅,四川人要麻辣,潮汕人要鲜甜,你得尊重这种差异。
年轻人的新玩法
我侄女在上海工作,她教会我用小红书找商机。现在年轻人做生意的方式完全不一样了,他们能在抖音上用15秒视频卖出2000件T恤,能在B站直播时把新品预售一空。这种爆发力,我在其他市场从没见过。
有时候觉得,亚洲市场就像我外婆炖的老火汤,看着简单,其实火候、食材、时间都要恰到好处。你急不得,也慢不得。
韧性的力量
疫情期间,我在家看完了所有能看到的亚洲商业案例。最打动我的是那些小商家,比如吉隆坡的肉骨茶老板,不能堂食就做真空包装,反而打开了新市场。这种打不垮的劲头,可能就是亚洲商业的底色。
去年在胡志明市,我遇见个做咖啡的年轻人。他的店开在巷子深处,却通过Instagram吸引来世界各地的客人。我问他秘诀,他说就是把每杯咖啡都当成艺术品来做。这话听着简单,做起来真不容易。
数字化的加速度
现在去曼谷打车,司机会用Line收钱;在首尔买菜,大妈都会用Kakao Pay。这种数字化的速度,连硅谷的朋友都啧啧称奇。有时候我觉得,亚洲正在书写新的商业规则,我们都在见证历史。
我常跟合作伙伴说,在亚洲做生意要像吃回转寿司,既要眼疾手快抓住转瞬即逝的机会,也要有耐心等待最好的那一盘。
未来的想象
上周在深圳华强北,看到00后创业者用3D打印做定制耳机,让我想起20年前第一次来这里的场景。那时候这里卖山寨机,现在诞生原创科技。这种蜕变,可能就是亚洲市场最迷人的地方。
有时候深夜加班,我会翻看手机里在亚洲各地拍的照片。从东京银座的奢侈品店,到河内老城区的 Pho 粉摊,每个画面都在提醒我:这片土地永远充满可能。就像我印度合作伙伴常说的那句话:“在亚洲,每天都是新的开始”。
说到底,在亚洲做生意最重要的是保持好奇和敬畏。既要敢想敢做,也要懂得放慢脚步倾听市场的声音。这条路不好走,但走对了,回报会超乎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