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永利这个名字
我总觉得它像是一位老朋友,每次见面都能带来新的惊喜。记得第一次走进永利的场所,那种感觉就像走进了一个精心布置的家,每个细节都透着温暖。墙上挂的画不是随便选的,灯光的角度都经过反复调试,连服务生的微笑都像是经过专业训练却又特别自然。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让我想起我妈做饭时总说“火候差一点味道就不同”,永利就是把这种“火候”用在了服务上。
服务这件事儿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有次在永利遇到一位老爷爷,他拿着旧式相机有点手足无措,工作人员不仅耐心教他使用,还主动帮他找最佳拍摄角度。后来聊天才知道,这位员工其实是工程部的,只是路过看到需要帮助就停了下来。这种跨部门的服务意识,就像小区里那个总爱帮邻居修水电的王大叔,不是分内事却当成自家事。
永利的员工培训很有意思,他们不叫培训叫“成长计划”。我认识的一个服务员小张,去年还在学插花,今年已经开始研究茶道了。他说公司鼓励他们发展业余爱好,因为“有趣的人才能提供有趣的服务”。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的杂货店老板,他总是边看店边练书法,客人来了就聊上几句笔墨纸砚,那种烟火气里的文化味特别打动人。
创新不是赶时髦
很多人觉得创新就是要用最新科技,但永利让我明白,创新首先是理解人的需求。他们的手机App有个特别贴心的功能——能记住客人偏好的座位温度。有次我随口提了句喜欢26度,半年后再去,房间空调已经自动调好了。这种细腻就像我奶奶,她总记得每个孙辈爱吃的菜,不用问就直接端上桌。
科技要有温度
去年永利引入了智能机器人,但特别的是这些机器人会“犯小错误”。有次送餐机器人突然唱起生日歌,把客人逗得前仰后合。后来才知道是程序员故意设计的彩蛋,他说“太完美的服务反而有距离感”。这让我想到最近流行的“笨拙萌”,就像那个总把咖啡洒一点的网红咖啡师,反而让人感觉真实可爱。
他们最近在做的环保项目也很有意思。把餐厅的厨余垃圾做成肥料,送给附近社区种菜,收获的蔬菜又送回餐厅。这种循环让我想起小时候的农村,谁家杀猪都会给邻居送肉,邻居种了菜又回赠过来。现代科技加上传统人情味,这种创新才真有生命力。
标杆不是比出来的
有朋友问我永利为什么能成为行业标杆,我觉得不是因为他们总想当第一,而是专注做好每件小事。就像我们楼下面馆的老板,他从不想着要开连锁店,但二十年来汤头始终熬得认真,最后整条街的人都认准他家。永利也是这样,把每个客人都当成长久的朋友来对待。
上次带孩子去永利的亲子区,发现他们居然请了退休教师来带孩子做手工。孩子们学剪纸时,老师傅会讲二十四节气的故事。这种跨界合作看似不相关,却让商业空间有了文化厚度。这让我想起故宫的文创,把历史变得可触摸,永利是把服务做成了有温度的陪伴。
价值观这件事
有人说企业谈价值观太虚,但我在永利看到的是具体行动。他们员工的年假必须休完,主管还会检查休假照片,说是“不会休息的人不懂服务”。这种对员工关怀的重视,就像我家隔壁的幼儿园园长,她总说“老师心情好,孩子才能开心”。
最近永利在推广“无声服务”,为听力障碍客人设计的手语菜单特别暖心。有次看到服务员用平板电脑和听障客人视频聊天,屏幕两边都笑得很灿烂。这种包容让我想起儿时的弄堂,聋哑的修鞋匠和大家比划着手势聊天,整个巷子的人都学会了几句简单手语。真正的服务创新,应该是让每个人都能被平等对待。
结尾的闲话
写着写着突然想起个小事。有次在永利看到个服务员帮客人擦眼镜,擦完还对着灯检查镜片,那个认真的劲儿像极了帮我修眼镜的老同学。可能这就是永利的魅力吧,把商业服务做出人情味,让标准化带着个性温度。行业标杆不是说非要搞什么惊天动地的大创新,而是像永利这样,十年如一日地把寻常事做出不寻常的用心。
有时候我觉得,好的服务就像春天的风,看不见摸不着,但吹在脸上就知道是暖的。永利大概就是这样的存在,用细节堆砌出令人安心的体验。下次再去,我打算问问那个爱茶道的服务员小张,看他最近又学了什么新本事。毕竟,能让人持续期待再见的朋友,才是最难得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