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走得更远
说实话,每次有人问我亚博集团到底在做什么,我总会想起小时候玩积木的场景。你把不同形状的积木搭在一起,有时候会倒,但总能找到新的组合方式。我们做企业也是这样,创新不是凭空冒出来的,而是在一次次尝试中慢慢摸索出来的。
创新就像煮一锅好汤
记得去年我们团队在讨论数字化转型时,有个刚毕业的年轻人说,这就像他妈妈炖汤,要文火慢炖才能出味道。这话让我感触很深。现在很多企业追求速成,但我们更愿意花时间打磨每个细节。比如我们在智能客服系统上的投入,前三年基本都在做基础建设,现在反而能快速响应客户需求。
有时候走在办公楼里,看到同事们围在白板前争论得面红耳赤,我就觉得特别踏实。这种氛围不是靠规章制度能培养出来的,而是大家真的把公司当成自己的事业在经营。上周还有个项目经理为了优化一个流程,连续加班好几天,最后提出的方案让效率提升了30%。
实践的路上总会遇到惊喜
说到实践路径,我倒想起去年我们去山区考察的一个项目。本来只是常规的调研,结果在当地小学看到孩子们用我们捐赠的电脑学习编程,那种眼神让我突然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价值创造。回来后我们调整了整个公益项目的方向,现在每个季度都会组织员工去实地参与。
数字化转型不是赶时髦
现在到处都在讲数字化转型,但我觉得关键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就像穿鞋,别人觉得好看的款式不一定合你的脚。我们刚开始推进数字化时也走过弯路,后来发现最重要的是先解决员工的实际痛点。比如先从小范围的移动办公试点开始,慢慢扩展到全公司。
最近我们在尝试用区块链技术做供应链管理,这个决定来得挺偶然。是有次团建时,几个技术部门的同事在烧烤摊上聊出来的想法。现在想想,最好的创意往往诞生在这些非正式的场合。所以我们现在特别鼓励跨部门交流,甚至把咖啡机都换成了需要手动操作的款式,就为了让大家排队时能多说几句话。
创新需要温度
我常跟新同事说,做企业不能太机械。就像谈恋爱,光送玫瑰花不行,得知道对方真正需要什么。去年我们推出员工成长计划时,没有照搬其他公司的模板,而是让每个部门自己提出需求。结果发现研发部门最想要的是弹性工作时间,而销售团队更看重培训机会。
这种因人而异的管理方式让我们留住了很多优秀人才。有个90后设计师跟我说,他选择留在亚博不是因为薪水多高,而是因为在这里能真正参与决策。这话让我很感动,也让我更加确信,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最终还是人。
有时候慢就是快
现在市场变化这么快,很多企业都在拼命追赶风口。但我们更愿意做那个挖井的人,找准一个方向持续深耕。就像我们布局新能源领域,已经默默投入了五年,最近才开始看到成效。这种长期主义可能看起来不够聪明,但让我们在行业波动时总能保持稳定。
其实做企业和种树很像,你不能天天把树拔起来看长得怎么样。重要的是选对土壤,定期浇水施肥,剩下的就交给时间。我们最近在做的乡村振兴项目就是这样,不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而是帮助当地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结尾的话
写着写着突然想起明天还要开季度总结会。每次站在会议室里看着大家,我都能感受到这个团队的活力。创新说到底不是写在PPT里的漂亮话,而是每天发生在办公室里的真实故事。就像我们前台那盆绿萝,没人特别注意它,但它就在那里悄悄生长,现在已经爬满了整面墙。
可能这就是我想说的,企业的创新战略和实践路径,最终都会变成这样日常的、有温度的存在。它不在宏伟的蓝图里,而在每个员工的笑容里,在每个客户满意的反馈里。这条路我们还会继续走下去,带着这份温度,也带着对未来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