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问鼎娱乐这个名字
我总觉得特别有意思,就像小时候看武侠小说里那些高手过招,最后总有人要问鼎中原。现在的娱乐行业啊,说实话就跟武林大会似的,各家都在亮绝活。问鼎娱乐给我的感觉,就是那种不声不响练内功的门派,你可能不会天天在热搜上看到他们,但圈内人提起都会竖大拇指。
我们理解的娱乐不该只是热闹
记得有次和朋友聊天,他说现在打开手机全是各种短视频,刷着刷着一天就过去了,但晚上躺床上想想,好像什么都没记住。这话让我挺有感触的,就像吃了一大包薯片,饱是饱了,但总觉得缺了点什么。问鼎娱乐在做的事情,我觉得就像是在做一顿精心准备的家常菜,可能不会第一口就特别惊艳,但吃完浑身舒坦。
他们去年推出的那个音乐剧,我陪家人去看过。说实话开场前我还担心会睡着,结果演员开口第一句我就被震住了。不是那种刻意炫技的高音,而是真的把感情唱进了每个音符里。散场时看到好多观众眼眶红红的,这种触动比什么特效都来得真实。
做内容就像煲汤
我认识问鼎娱乐的一个策划,有次他跟我说,他们团队最常挂在嘴边的话是"慢工出细活"。现在大家都追求快,今天立项明天就要见效益,但他们偏不。有个项目前前后后磨了两年多,光是剧本就改了二十几稿。这让我想起我奶奶煲汤,从来不用高压锅,就守着砂锅慢慢煨,她说这样才能把食材里的精华都熬出来。
其实观众心里都有杆秤
现在人看东西挑剔得很,你以为随便弄个流量明星就能糊弄过去?上次我跟出租车司机聊天,他都能说出现在哪部剧是真心做内容的。问鼎娱乐的剧可能不会第一天就爆火,但经常是播到后半段口碑开始发酵,这种后劲才是真本事。
他们最近在做的那个公益项目也挺打动我的。不是简单捐钱了事,而是真的让艺人深入山区和孩子们同吃同住。有个演员回来跟我说,那些孩子教他跳皮筋,他反而从孩子身上学到了最纯粹的快乐。这种双向的温暖,比什么宣传通稿都来得真实。
创新不是标新立异
有人说问鼎娱乐太保守,但我倒觉得他们是在用最踏实的方式创新。就像做菜,不是非得往传统菜里加芝士才算创新,火候的微妙调整、食材的新鲜度,这些细节处的用心才是真功夫。他们去年尝试的沉浸式话剧,就是把老北京胡同里的真实生活搬上舞台,观众不是坐在台下看,而是跟着演员在场景里穿梭。
我特别喜欢他们工作室墙上的那句话:"让每个作品都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这话听起来有点老土,但在现在这个什么都讲究快的时代,能静下心来做事情的人真的太少了。有时候路过他们公司,深夜还亮着灯,倒不是加班文化,纯粹是团队讨论项目太投入忘了时间。
娱乐也可以很有温度
前两天看到问鼎娱乐给老艺术家办的从业六十周年纪念会,没有华丽的舞台,就是简单温馨的茶话会。老艺术家说着说着就哭了,说没想到现在的年轻人还记得他们这些老家伙。这种传承的感觉特别好,就像家族聚会时听长辈讲过去的故事,明明时代不同了,但那份真挚的情感是相通的。
我总觉得,好的娱乐作品应该像老朋友聊天,不用刻意找话题,自然而然地就能产生共鸣。问鼎娱乐最近在尝试的"小剧场+"模式就很有意思,演出结束后演员不急着卸妆,留下来和观众喝茶聊天。有次有个大学生说看戏时想起了去世的奶奶,演员就安静地听她讲了半个多小时的故事。
结尾想说点心里话
写了这么多,其实我最想说的是,问鼎娱乐最打动我的不是他们做了什么了不起的大事,而是那种把每个细节都当回事的认真劲儿。就像邻居家那个总是笑眯眯的大叔,可能不会说什么漂亮话,但你需要帮助时他总会在。
娱乐这个行业啊,说到底还是要回归到人本身。无论是做内容的人还是看内容的人,都需要被真诚对待。问鼎娱乐让我看到了这种可能性,在浮躁的环境里依然保持着自己的节奏,这种定力本身就很珍贵。或许这就是他们能慢慢成为行业标杆的原因吧,不是靠炒作和噱头,而是靠日积月累的口碑。
最后突然想起个小事,有次问鼎娱乐的员工团建是去敬老院陪老人包饺子。这种看似和业务无关的活动,反而让我更理解了他们做内容的初心。毕竟,只有真正懂得生活的人,才能做出打动人心的作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