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了两个多月时间的埋头研发和测试,由北京巧女公益基金会自行研发的在地保护管理平台进入试用阶段,该平台包括在地保护管理系统及巡护终端。近日,巧女基金会高科技与互联网支持中心在由巧女基金会全面托管的陕西野河自然保护区开展了在地保护管理平台的部署、测试和培训工作。运营该保护区的在地管理和巡护人员参与了此次培训。
在巧女基金会开始探索自然保护地建设的初期阶段,我们就意识到在当今工业化第四次浪潮的背景下,高效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必须接受,甚至积极拥抱诸如万物互联、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科技手段。所以巧女基金会迅速组建了一支属于自己的高科技精兵队伍。他们不仅肩负着为基金会和其他合作伙伴搭建各类网络平台的工作,同时也在积极筹建生物多样性大数据中心,自主研发保护地巡护、管理、监测等系统。
后台管理,在线实时“千里眼”
在地保护管理平台是以“互联网+”思维为指导,通过移动互联网、地理信息系统、大数据等技术构建的管理平台,重点解决巡护人员野外监测、人员安保和事件上报等方面的问题,旨在进一步提高保护地管理的信息化、规范化和智能化,最终推动工业级的互联网产品在保护地的应用。
巧女基金会在地保护管理平台的巡护测试路线
聚焦三大功能
• 提供在地巡护管理功能,提高巡护人员工作效率;
• 通过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技术,为保护区提供实时监测、预警等智慧管理解决方案;
• 提升保护地信息化管理功能,如生态数据采集与分析、项目与资金管理、自然教育宣传等。
巡护终端,大王派我来巡山
巧女基金会的项目开发人员和在地工作人员到达指定目的地之后,首先对在地保护管理平台的任务接收、路线展示、视频、图像、声音采集上报等功能进行了全面测试和验证。
巧女基金会在地巡护队员现场操作和体验巡护终端
在功能测试之后,项目技术支持人员还就在地保护管理平台的使用开展了专项培训。此次培训让在地工作人员掌握和熟悉了该平台的使用。巧女在地保护中心的管理人员汤博认为此次自主研发的平台功能非常贴心,为保护地的日常管理工作解决了几个痛点问题,如巡护信息的采集和录入由手写变为自动化等。这个系统能让日常管理工作更加高效,衔接更加紧密。
巧女基金会高科技与互联网支持中心将基于各个保护地的实际需求对在地保护管理平台持续更新迭代,让高科技为自然保护工作提供更多的支持和服务。
责编: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