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翔 ) 2016年以来,贵州铜仁松桃县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按照脱贫攻坚“五个一批”要求,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当头炮”,做到“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安居与乐业并重、搬迁与脱贫并进,扎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2016年已搬迁13956人,2018年6月底组织搬迁23324人,12月底组织搬迁30850人。
松桃县地处黔、湘、渝两省一市结合部,全县辖5个街道、17个镇、6个乡,总面积3409平方公里,总人口70多万。由于地理、历史和自然原因的影响,经济基础十分薄弱,交通落后,农村贫困现象十分严重,群众生产生活十分困难。为了让更多的群众尽快脱贫,该县水库和生态移民局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十三五”计划搬迁68130人(铜仁地区搬迁人数最多的县),用三年时间实施项目建设并完成搬迁任务。二是合理规划布局。包括坚持“以岗、以产定搬”的原则,科学规划33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在安置点建设上,坚持“三高”,即“规划起点高、标准要求高、管理水平高”。规划起点高,体现在该项目建设具有战略眼光,瞄准松桃脱贫攻坚发展方向;标准要求高,体现在该项目严格按照设计规划要求,高质量建设、高标准验收;管理水平高,则体现在该项目靠管理树形象、向管理要效益。松桃县按照“搬得出、留得住、可发展、能致富”的要求,在各安置点配套建设教育、医疗、健身、绿化及购置安装消防设施、电子监控、产业等相关设施和设备。同时,紧紧围绕“园区化、园林化”两大主题,坚持探索创新,集中智慧、集中力量、集中资源,高起点谋划、高速度推进、高标准实施,力争建精品、出极品,实现各安置点园区化、园林化建设目标。
松桃县注重落实扶持项目、大力发展“楼下脱贫车间”,解决易地扶贫搬迁对象就业增收问题,确保实现易地扶贫搬迁对象“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如太平营街道下堡村由贵州省天山河谷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打造“天山河玫瑰园”,发展社区集体经济;由太平营街道办事处用扶贫资金46万元以“入股分红”的形式入股,天山河谷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按总入股资金月利1.5%比例逐年按时向太平营街道兑付脱贫致富带动红利,红利用于增加下堡社区集体经济和贫困户收入。普觉、盘石等乡镇(街道)充分利用附近农业园区、旅游资源发展加工业、旅游业解决对象户就近就业。
各安置点乡镇(街道)因地制宜,引进服装纺织、电子、农产品加工、手工艺品、茶叶加工等轻工业企业,利用安置点一楼门面,建立楼下就业脱贫车间或加工厂,由安置点乡镇(街道)政府组织搬迁劳动力进车间务工,为搬迁贫困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创造条件。并依托“贫困劳动力全员培训”机会,有针对性地对搬迁群众进行各种技能培训,拓宽搬迁群众的就业渠道。
松桃县还注重开创“街区式建设,社区化管理”新模式。一是抓实街区式建设。通过打破规划“红线”的小区限制,建立起“窄马路、密路网”的道路网系统,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解决交通路网布局问题,完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促进土地节约利用,打造开放式精品街区。同时,该县注重加强社区综合管理,强化精准扶贫干部结对帮扶,加快居民融入,推进小区深度融合,打破贫富、亲疏、远近以及“土著”与移民的圈子限制,努力建成开放便捷、邻里和谐、产业发展、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开放型街区。通过“坚持一条主线、抓实两大板块、强化三大保障、突出五大特点”打造出了易地扶贫搬迁“松桃模式”精品工程、亮点工程。
为了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传承民风民俗,松桃县帮助群众修建了一批活动场所。许多搬迁群众在搬迁入住后,从以前的敞居式变成了楼上楼下的集中居住,许多生活习惯发生了改变,失去了原有庭院生活环境,集体议事和民间文化(舞滚龙、花灯等)得不到传承,特别是老人过世后,按农村的风俗习惯,没有操办丧事的场所。为了解决以上难题,该县在各安置点建立了活动场所,用来解决搬迁群众的后顾之忧和民间文化传承。
责编: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