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达,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影视摄影与制作系主任,2000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广播电视新闻系,获学士学位。2009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广播电视专业,获硕士学位。目前南京艺术学院博士在读。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会员。作品获得全国摄影艺术展多媒体类金、银、铜奖;亚洲微电影艺术节金海棠奖;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学院奖”;四川电视节“金熊猫”奖;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国际微电影展映优秀作品;江苏省电视金凤凰奖等诸多奖项。主持并完成省部级、省厅级课题多项,荣获得中国摄影教育优秀教学奖。
问:您创作的微电影作品均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您对此有何看法?
尤:微电影背后巨大的商业价值,让这个行业短时间内成为大众瞩目的热点。但于我而言,商业价值之外,大众评判作品好坏的标准,与传统的艺术领域其实是有分歧的。微电影是一个出生于草根的产物,能否为大众所接受,其实是它的生命力所在。在这样一个全媒体时代,人们能够接收到信息的渠道太多了,而观众的口味也变得更加“刁钻”。这就促使着我们的创作必须走在时代当中,而不是闭门造车。
我在创作之初,就会思考一个问题,我的目标与目的。目的就是我所表达的主题,目标就是如何被受众所接受。曲高和寡在这样一个时代并不是一个褒义词。作品是否能传达给观众,这种传达,是通过声音和画面实现的,我既然作为创造者,就承担起让更多人接受作品的责任。所以首先我会考虑拍出来的作品是不是言之有物,然后就是怀着一颗谦卑的心去创作。大到一个场景,小到一个镜头,我必须做到尊重观众,也尊重我自己。而对于最后作品的呈现,我把它当作一张答卷,去接受大众的检阅。
四川电视节“金熊猫”颁奖现场
问:您觉得您的作品对微电影创作行业有哪些方面的推动作用?
尤:人才培养的可能性与作品创作的艺术性。首先我觉得是为高校的影视创作和教学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性——就是高校的艺术创作,也能够与市场挂钩。过去许多艺术院校的目标是为了培养艺术家,或是为了传统影视行业输送人才。但在互联网时代,微电影巨大的商业价值让我们有了更多机遇。我认为一个好的艺术教育,是要与时俱进的。去探讨艺术作品的商业性,本身并不冲突。
另一层面,微电影这些年发展太快,关于草根化和商业化的争论太多,而我则更多以学院派的视角,站在草根化和商业化之间去追求微电影创作的艺术化。武侠、科幻、儿童、谍战,当微电影能够类型化,让电影质感在微电影中完美呈现,我想我做的更多的是探索微电影创作商业化外的另一种可能,精品化,艺术化。不过这与商业性并不违背,我认为只有让作品得到大众认可,才能更好地谈商业性。我想哪怕好莱坞商业领域开拓性人物斯皮尔伯格,也得首先追求作品的艺术性。
问:您是如何平衡微电影作品中的艺术性和观赏性呢?
尤:这是一个永恒的难题。导演是戴着镣铐跳舞的人,我们在作品中,既要表达自我,又要隐去自我。表达自我是为了拍出有深度有热度的作品;隐去自我是为了抛开说教的形式,让观众更好的观赏作品。
微电影的表现方式是特殊的。我们必须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迅速抓住观众的眼球,所以故事性很重要。电影可以留白,可以徐徐展开,但微电影想要精彩必然是短小精悍,环环相扣的。但除此以外,它是灵活的,表现方式更多样化。我们去剖析微电影的文化肌理,会发现许多很有意思的东西。包括与传统不相容的,与艺术不相容的,甚至是和电影美学大相径庭的,都是微电影可以表达的一部分,这本身就为微电影的创作带来了更多的空间。
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目前全面迎来了移动互联网媒体时代,这也成为微电影发展的重要契机。
一部好的微电影不仅会吸引受众用户的关注度,同时也会保障受众用户群体对微电影时刻保持着高涨的活跃性和积极的参与性。
与传统电影不同的是,微电影的受众群体自身也充当着传播平台与沟通桥梁的作用
问:您总是在突破自我,是什么给您不断前进的动力?
尤:可能是和我的性格相关,我是一个爱钻牛角尖的人。做微电影研究的这些年,中国的微电影产业在不断地蓬勃发展,每天都会有相当多的信息涌来。这就迫使我不能停下脚步,因为一旦你停下,就会被时代甩在身后。所以在我的创作生涯中,常常会有焦虑感。但也正是这种焦虑,让我一直维持着一种前进的姿态。这些年从武侠到科幻再到儿童、谍战,每一次新的尝试和突破,都是在挑战自我。这种状态很好,使人年轻。
问:您的微电影创作之路似乎都是一帆风顺的,有碰到过难题吗?
尤:难题很多,无论是一开始还是现在。最开始的微电影创作,我们是摸着石头过河。当时并没有太多的经验可以借鉴,只能用最笨的办法,不断反复的试验,力求完善每一个细节。比如拍摄《浮沉谁主》的时候,一个小小的围棋道具,我们花了半个月的时间去做旧,就是为了让观众们产生代入感。而到拍摄《流风日》的时候,我们的团队已经相对完善了,可对于谍战片节奏的把握,还有整体故事的架构,我们都是再三斟酌,反复推敲。
其实一部优秀的作品,说到底没有什么技巧,无非是把每个细节做到最好。但要把事做好,就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你专注才有可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其次就是团队的磨合,有一个好的团队,做起事来事半功倍,我很庆幸我有这么一个团队。
武侠微电影《浮沉谁主》
问:导演和导师,您是如何在这两种身份之间切换的呢?
尤:过去我们谈电影创作,总是把它和教学一分为二。因为传统影视行业的资本投入是巨大的,在高校层面很难去创作真正意义上的影视作品。而我的微电影作品,均是带领学生团队,利用极少的资金,去追求专业级的影视效果。在创作的过程中,学生就像一张白纸,他们的潜能是巨大的,不断给我带来惊喜。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在影视行业尤为重要。我觉得学生在参与创作后,对影视制作的理解更加深刻了,专业技能也得到了提升。但艺术教育不是为了培训流水线工人,课堂上,我需要教他们“登高望远”,用艺术的眼光和创作思维去看待问题;片场上,我需要教他们“脚踏实地”,用扎实的功底和认真的态度去做事做人。
微电影《寻美张渚》拍摄现场
责编: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