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法官,要于细微处让人民群众感受到良法善治的司法温度,又要努力让每个案件办理得有品质、有意义。”这是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民一庭副庭长陈扬对法官工作的理解,也是她对自我的要求。
从事民事审判工作12年,陈扬审结民事案件3000余件,其中既有受社会关注的“大”案子,也有关系百姓生活的“小”案子。这些大大小小的案件,汇聚成为法治中国建设的生动注脚。
某儿童医院将一栋大厦出租给贸易市场,合同中特别约定,对于出租的近半数面积,租赁期满十年后,医院可以收回自用。现租期早已届满,医院要求贸易市场腾退,并支付占用费。案卷送到陈扬手中,她并没有轻易下结论。
根据合同的约定,双方权利义务清晰,而关于占用使用费,做一个客观评估,依法判决并非难题。但是,涉案大厦紧邻北京CBD中央商务区,商贸市场中有近千名商户,腾退势必会影响他们的生意。天平的两端,一端是痛苦拥挤的家长和患儿,一端是忧愁生计的商户,应该如何平衡?
陈扬认为,“一判了之”必定会引发诸多问题,要积极引导当事人理性调解、灵活主张权利。接下来的几个月,她与各方协调沟通,从做人做事说到契约精神,从相互体谅谈到服务大局,依法有序组织各方调解。终于,双方一致同意陈扬提出的方案:将便于吸引客流的一至五层继续用于市场经营,相对安静的六至十一层安装直达电梯,交付给医院,用于安置医疗器械、行政办公。
医疗纠纷案件不仅专业性强、鉴定繁琐,而且事关民生保障,容不得半点马虎。“法律的适用不是刻板的,司法实践更不应该一成不变。”陈扬说,通过点滴努力,要在公正的基础上,让当事人体验到更便捷、更美好、更温暖的诉讼程序。
在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路上,有无数个像陈扬一样的法治“追光者”,共同托举起法治的灿烂朝阳。
10年来,我国持续推进依法治国,全面深化法治领域改革,朝着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向往的方向不断努力。例如,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司法机关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服务“六稳”“六保”工作大局,发布了一系列审理涉疫案件的司法解释,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再如,2021年,我国首部以法典命名的民法典实施,内容涉及人民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立法层面为人民群众维护权益提供保障。
“如今,网上立案、在线庭审、电子送达等平台,更是让当事人足不出户就可以参与诉讼全流程,回应人民群众期待。”陈扬说。 (经济日报记者 李万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