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部最新数据显示,7月份包括客运在内的交通运输主要指标均继续企稳回升,水路货运量和港口吞吐量数据尤其亮眼。据统计,7月份水路货运量增速加快1.7个百分点。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13.4亿吨,由上月的下降2.3%转为增长5.7%。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636万标箱,同比增长11.2%,增速较6月加快4.7个百分点。
在我国的综合运输体系中,水运凭借运量大、成本低、能耗少、污染小等比较优势,发挥了关键作用,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外贸进出口的发展,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水运设施网络助力我国成为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水运大国,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水路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形成
到2021年年底,全国港口拥有生产用码头泊位20867个,万吨级及以上泊位2659个,内河航道通航里程12.8万公里,其中高等级航道超过1.6万公里……这些数据意味着什么?
“我国水运基础设施总体规模保持世界第一位。”交通运输部综合规划司副司长苏杰指出,经过多年发展,我国以沿海运输通道、长江干线、西江航运干线、京杭运河—淮河等为主要通道,以主要港口为枢纽,衔接铁路、公路、管道等方式,连通世界、干支衔接的水路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形成。
水运是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主要通道和关键节点,是加快运输结构调整、推进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转型的主攻方向。港口与航道作为水运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的关键枢纽和重要通道。
交通运输部水运局副局长郑清秀介绍,今年上半年,交通运输部积极协调推动用地、用海、环评等政策要素保障,着力加强沿海和内河港口航道建设规划,着力推进水运基础设施联网、补网、强链,着力扩大水运基础设施有效投资,中央和地方一揽子稳增长政策逐渐落地生效,水运重大项目建设表现出“三个加快”。
水运建设投资增速加快。上半年,交通运输部就积极扩大交通有效投资进行了一系列部署和调度,制定了贯彻落实《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实施方案。1月份至6月份,全国水运建设完成投资735.7亿元,同比增长4.7%,其中,6月份水运建设完成投资176亿元,同比增长20.2%,环比增长33.7%;7月份水运建设投资同比增长21.8%,继续保持良好增长势头。
水运重大项目建设加快。目前,水运建设项目基本形成了开工一批、在建一批、建成一批、储备一批的良好格局。天津港北航道扩建工程、茂名港通用码头等工程开工建设,北京燃气天津南港LNG码头工程、京杭运河浙江段三级航道整治工程等有序推进,苏州港太仓港区四期工程、长江中游蕲春水道航道整治工程等竣工验收,西部陆海新通道平陆运河工程、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区小洋山北侧集装箱码头工程等重大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力争年内尽早开工。
智慧港航建设加快。水运基础设施数字化、网络化水平不断提升,已建和在建自动化码头数量均居世界首位。此外,加快推进电子航道图、航道水文多要素监测终端应用,积极推进长江干线、京杭运河智慧航道建设。
物流供应链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水运事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水运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作用明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和坚实保障。”苏杰表示。
在我国,水运承担了大量的跨区域货物运输和约95%的外贸物资运输,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水路运输通道始终保持畅通,运输平稳有序,维护了物流的正常运行。2021年全国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55.5亿吨,比2020年增长6.8%,确保了“出口货物出得去、进口货物进得来”。
目前,在全球港口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排名前10名的港口中,我国分别占了8席和7席,上海港、宁波舟山港、深圳港的集装箱吞吐量连续多年位居前列;长江干线货运量超过30亿吨,位居全球内河航运首位。
同时,水运促进了我国沿海沿江产业布局优化,带动了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在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区域重大战略中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我国是全球海运连接度最高的国家,已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港口建立了海运航线联系,在全球航运、物流体系中的枢纽地位不断提升。规模巨大、内畅外联的水运体系,有力保障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苏杰说。
此外,经过多年建设发展,我国沿海专业化码头装卸作业效率、百米岸线完成集装箱吞吐量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建成了厦门远海、青岛前湾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以及全球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且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上海洋山四期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以“生产管理系统(TOS系统)”“设备控制系统(ECS系统)”为代表的智慧港口技术加快推广应用,引领了全球港口智能化发展。
仍需优化布局补齐短板
到2035年,国家高等级航道达2.5万公里左右,沿海主要港口27个,内河主要港口36个……在《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提出的“6轴7廊8通道”主骨架布局中,水运设施网络是重要组成部分。
“与未来目标相比,我国水运网络设施仍存在内河国家高等级航道通达范围不足、国家高等级航道占比偏低、网络化程度不高,部分沿海港口码头能力富余度和安全韧性不足等短板,亟待进一步补齐。”苏杰表示,下一步,将按照《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要求,切实推动各项政策落地见效,全面加强沿海和内河港口航道规划建设。
专家建议,一方面要优化港口航道布局。优化全国水运设施网络布局,加快构建功能层次合理、保障能力充分、战略支撑力强、智慧绿色安全的港口与航道体系,有力支撑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大产业布局。聚焦高等级航道,补齐短板、发挥优势,加快长江干线、西江航运干线、京杭大运河等通道扩能升级,推动高等级航道未达标段攻坚,稳步推进运河连通工程前期论证和建设。
另一方面要实施沿海港口提升工程。加快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港口群以及北部湾国际门户港、洋浦国际枢纽港建设,高水平推进集装箱、原油、煤炭、铁矿石、粮食、LNG等专业化码头、集疏运体系,以及航道、锚地、防波堤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同时,还要推动绿色智慧水运发展。加强资源集约节约利用,严格管控和合理使用深水岸线,推动港口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持续深入推进港口船舶污染防治,构建清洁低碳的港口船舶用能体系。以数字化、智能化为主线,推动水运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水运智慧化发展水平。 (经济日报记者 齐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