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江澎:为培育时代新人探索奋进
2022-08-31 12:32:00 来源:荆楚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教育发展,坚持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民族复兴筑牢稳固根基,教育领域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历史性成就。十年间,中央和地方累计投入14000多亿,义务教育基本办学条件得到显著改善;义务教育阶段现有20.7万所学校、1.58亿名学生、1057万名教师,实现了从“有学上”到“上好学”;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高等教育体系,在学总人数超过4430万人,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达到2.4亿。

十年成就,远非于此。作为一名沉浸于基层教育一线多年的政协委员来说,我深感成就来之不易、令人振奋,也一直在思考成就背后的一个历史命题,那就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

当前,高素质人才、好的教育的战略意义格外凸显;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有学上”之后对“上好学”的需求格外迫切。去年全国两会期间,我有幸在“委员通道”现场回应媒体记者关于“好的教育”的提问。我认为,学生没有分数就过不了今天的高考,但只有分数恐怕也赢不了未来的大考;学校没有升学率就没有高考竞争力,但教育只关注升学率,国家恐怕也没有核心竞争力。这些观点冲顶当天新闻热搜榜,24小时网络浏览量2.49亿人次,抖音点赞超3000万。但人们期待的不只听到“教育好声音”,更期待看到把写在文件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一点一点落下地、一条一条做出来,真正变成“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生动教育现实,转化为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蓬勃景象。

我所在的江苏省锡山高中,原来办在无锡边界的乡村,后来随区划调整迁至城乡结合部,面向无锡主城区以外7个乡镇(街道)约60多万人口的区域招生。上个月教育部举行“教育这十年”第七场新闻发布会,仅选一所学校向全国展示十年改革成效。锡山高中被选中,一方面是因为学校面对的办学压力与改革难题具有普遍性,与其他县域高中大体相当;另一方面是学校探索全面育人的实践路径具有典型性,可以由点到面、以小见大,展现基础教育改革奋进的风貌。

在这里,我想结合这所区县所属普通高中十年来怎样发展为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校的历程,讲讲怎样把体现“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教育理想一步步做出来的故事。

一、围绕“培养什么人”明晰育人目标,刻画“时代新人”的理想形象

多年来,我们一直在梳理优秀文化传统,力图用“毕业生形象”对国家育人目标作出校本化表述,从而成为统摄学校教育活动基本指向,成为引领学生自我塑造的理想样貌,成为凝聚社会教育评价共识的人才标准;由于种种原因,我们一直在概念体系与形象描述的选择中纠结。

2020年9月22日,我参加了习近平总书记主持的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现场聆听了总书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重要讲话。那一刻,对“担当”一词感受尤深,担当就要有担当心、担当愿,更要有担当能、担当力;“担当大任者”,展现的是挑起重担向前走的形象。这就是国家的育人目标,培养的一定不是只会做题的考生,不是躺平慵怠的旁观者,百无一能的抱怨者,而是“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也就在那一刻,坚定了用“终身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的具体形象表述学校育人目标的选择。

我们整体设计了涵育项目与评价体系。高中三年,所有学生实现每天锻炼一小时、完成《共产党宣言》在内的600万字经典阅读、完成40小时公益服务、完成40项必做实验、创制一件工程作品、完成每周校园劳动轮值、艺术课开到高考前学生掌握分声部合唱技能等“十项百分百行动”,通过相关考核,同时修满国家课程方案规定的144个学分,才能获得“毕业生形象”证书。

我在“委员通道”上讲述的“四个者”,不是即兴作答,而是尝试从学校层面具体回答“培养什么人”的根本问题。“四个者”被全网热议成为“教育现象”,引发了各界关于育人目标的深度讨论,广泛凝聚了社会共识,增进了培育“时代新人”的形象认同。

二、围绕“怎样培养人”转变育人方式,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十年来,随着课程改革与考试评价的深化,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渐成时代趋势。发展核心素养,就要求我们不能只关注“一时记得住的知识”,要更加关注“一生带得走的能力”,关注学生的必备品格、关键能力与正确价值观念的养成。那种“上课抄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全忘记”的方法,既加重了学生的无效负担,又空耗了学生的学习精力,必须摒弃。那种“题做千遍自然熟”的套路,仅仅增加了基于记忆的知识精熟度,无法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更无法适应在现实情境下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高考改革要求,必须改变。

在技术路径上,我们从分解国家课程标准、科学确定课堂教学目标入手,通过优先设计评价方案、及时获取评价证据、调整后续学习策略、优化作业设计等环节,在“教—学—评”一体化中促进有效学习。“减负”最关键的一条,是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后作业的整体优化,减轻无效的学业负担,实现“学的高效,考的满意”。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改变单一“刷题”模式,推进学科典型学习方式。在人文课程基地,“高端法务”“经典戏剧”课程以辩驳与排演的方式学习;在项目实验室,像科研人员一样“用实验实证假设,用数据表达结论”,探索研究;“口述历史”课程走入工厂采访,在整理出版“苏南乡镇工业发展史”过程中,坚定道路自信;模拟城市环境创设了“匡园社街”,建成了学生邮局、银行、诚信超市、食品检验检疫中心等模拟学习空间,学生以社会岗位角色参与校园公共事务,服务他人、自主管理。

在教学组织上,我们改变固定班级教学,探索出“行政班与教学班同在、选科组班与选课走班并行、线下选课与云上走班互补”的“锡中模式”,为县域寄宿制高中走出了一条既充分满足学生12种选择需求,又不额外增加管理成本、便捷高效的“选课走班”新路子。

三、围绕“为谁培养人”开展生涯指导,探索大国卓越工程师的贯通培养机制

国家发展迫切需要造就一支爱党报国、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问题的工程师队伍。但有调查显示,小学五年级学生想成为工程师的比例只有2.3%;普通高中在设计制作、动手创造等工程素养培养方面还普遍薄弱,我校高一新生有意愿朝工程专业发展的也只有10%左右;“刷题”为主的学习方式导致学生更偏好选择室内场景工作,工厂工地不是优秀学生的首选。

要培养一大批卓越的大国工程师,根本的一条,是建立高校、高中卓越工程师贯通培养的模式机制。高中阶段重在激发学生对工程科技的浓厚兴趣、树立实业报国的远大志向,大学阶段再进行专门化培养。这些年,我们学校创设了“工程教育中心”,建设了一流的专业化的学习场景,并和10余所高校联合开发了20余门课程,建立了拔尖创新人才协同培养机制,积极探索包括“工程实践能力”在内的综合评价人才选拔模式。选修工程课程的王元哲同学创制了“智能车门避险系统”,获得两项国际大奖,2020年综评录入电子信息大类,大一时就加入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导师指导下参与移动通信6G先期研究学习。承担学生食堂“食品检验检疫”的李烨同学,发现无法实现快速检测以及时阻拦超标食品流入,她查阅资料、走入大学实验室,最终研究出以氧化石墨烯为信号,探针卡那霉素特异性适配体为识别元件的检测方法,获“科技创新市长奖”。高校和社会普遍评价我们的毕业生,专业方向明确,兴趣浓厚,实践能力强。

同时,积极完善协同指导机制,引导学生在把握个性特长基础上,将课程选择与大学专业、立身职业联系起来,进而与建功立业、贡献国家的事业、志业贯通起来,超越“为分而学”的功利驱动,让理想信念照亮生涯规划,为实业兴国、投身“工程师红利+创新驱动”奠定理想基石。近年来,我校学生职业意向明显转变,工程科技类由不足15%提升到42%以上。

全面培育时代新人,要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理念,既要有贯彻方针的忠诚自觉,又要有转化落实的实践智慧。全面提高办学质量,要有“底线思维”,必须确保学生每天睡眠八小时、每天运动一小时,坚持生命至上、健康第一。推进育人方式变革,要有“平衡策略”,促进学生学业与学术、品行与品位、适应力与胜任力均衡发展。要始终坚持正确方向、设定有限目标、依靠专业的探索、相信时间的力量,哪怕今天的变革微不足道,但一定会在历史中呈现不断向前走的价值与意义。

教育也是人民政协和政协委员格外关注的热门领域。2019年8月,全国政协召开“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为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议政建言。全国政协还通过双周协商座谈会、网络议政远程协商会、视察调研、提案等履职形式积极建言咨政,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教育强国贡献了政协智慧和力量。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本文是在全国政协“奋进新时代,百名委员说”系列活动第二场宣讲活动上的发言。)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