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雄开万里流】山东港口日照港“换装前行” 绿色科技添动能
2022-08-18 13:19:00 来源:荆楚网

日照港曾“因煤而生”。上世纪80年代,日照港石臼港曾是我国西煤东输、北煤南运的重要能源港。然而随着城市快速发展,港口煤炭作业区给周边居民的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在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天秤前,日照港态度鲜明:让港口功能转型升级,将生态岸线还给城市。今天,这里已成为全国首例退港还海修复项目——日照海龙湾。

退港还海:“煤码头”变“金沙滩”

“过去,附近居民都说生产作业期间不敢开窗户,”山东港口日照港工程建设部副部长范江山告诉中国经济网记者,“把碧海蓝天还给日照人民,是山东港口日照港坚定不移的选择。”范江山表示,现在海龙湾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1882米,自灯塔广场护岸,向南一直延伸到日照港煤码头引桥根部的岸线,都得到了修复整治。经过整治,海龙湾形成沙滩面积约46万平方米,有力推进城市景观岸线与港口生产岸线协调发展。

海龙湾的景色。中国经济网记者 朱晓航/摄

未来,日照港将加快推进东煤南移工程,将海龙湾工程新形成的2000多亩可开发土地,打造成集休闲、旅游、度假、商务为一体的高端城市综合体,为山东港口和日照市港产城融合带来新产业空间,让智慧绿色成为港口发展的鲜亮底色,为天蓝水碧、精致城市建设贡献更多的港口力量。

海龙湾退港还海修复整治项目是山东港口日照港坚定生态优先的时代选择,更是绿色发展的缩影与鉴证,开创了国内港口岸线退还生态岸线先例,为海域、海岸带整治修复带来新思路和新模式。

顺岸开放式全自动化码头:化“差异”为“优势”

创新逐梦,科技强国。“这是全球首个顺岸开放式全自动化码头。我们综合效率提升了15%,综合运营成本降低了75%。”山东港口日照港集装箱发展有限公司IT部经理徐冠男自豪地对中国经济网记者说。

山东港口日照港作业现场。中国经济网记者 朱晓航/摄

日照港化“差异”为“优势”,提出顺岸开放式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建设方案,将传统码头改造升级为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日照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率先采用了“北斗+5G+视觉”技术,推出了自主研发和集成创新的无人集卡调度系统等6项国产化、业界首创的科技成果,向全球港航业奉献了传统集装箱码头智能化改造的“山东港口日照港”方案,引领全自动码头建设进入了“低成本、见效快、便于复制、易于推广”的新时代。

轨道吊班的女员工正在操作设备。中国经济网记者 朱晓航/摄

新技术带来新变革,自动化码头便捷的操作、舒适的环境,改变了只有男性才能操作重型起重设备的历史。“轨道吊班只有16个女生,平均年龄26岁。”自动化运营中心轨道吊女子班班长李艺萱向中国经济网记者介绍这支名副其实的“巾帼班”。以前30多个男工人才能完成的工作,“现在她们4个女性就能通过远控操控台完成,自动化技术也给女性打开了更多职业通道。”

为了最大限度提高作业效率,体现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的优势,女子班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自主编写了各类教材,实现了自动化轨道吊日常运行的规范化及制度化管理,确保各项任务高效安全可靠完成。在她们的努力下,自动化堆场运行效率提升15%,较传统堆场节省能源25%以上。

石臼港区南区:更加“绿色智慧”“清洁高效”

作为全球重要的能源和大宗原材料中转基地,日照港铁矿石、煤炭大宗散货吞吐量占总吞吐量的50%。退港还海后,石臼港原来污染比较严重的大宗散货和煤炭作业被搬迁至离城区距离比较远的南作业区。日照港锚定“10年领先、15年不落后”,全力打造智慧绿色大宗散货示范区。

为了改变过去大宗干散货环境污染问题,日照港确定了10项绿色港口建设攻坚“1号任务”,涵盖了作业现场扬尘管控、作业流程改进提升等多个方面。据了解,近三年,山东港口日照港环保投入累计达到5.9亿元。

山东港口日照港作业现场。中国经济网记者 朱晓航/摄

石臼港区南区陆域面积517万平方米,建设过程中坚持智能化顶层设计与码头规划同步开展,实现大宗散货作业流程化、无人化、智能化,颠覆传统散货作业模式。流程化,创新煤、矿、焦多货种作业工艺流程,建设51.8公里皮带机,链接64台套大型装卸设备、233条作业线,三大作业区块实现互联互通无人化,门机、卸船机、堆取料机等设备实现无人化,作业人数由两千多人降到三四百人智能化,创新搭建“5G+数字中台+Al数字李生”云平台,打通系统数据壁垒,港口运营进入智能决策时代。

在生产组织方面,创新运营管理机制,打破传统装卸公司边界,积极探索“泛公司化”、“大部制”管理,组建南区智能运营中心和设备智慧管理中心,打造全货种、全流程一体化高效管控新模式。(中国经济网记者 朱晓航 宋雅静 王蒙)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