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这几年,重视技术创新的浙江外贸人张国平收获了两位数增长的订单,却也被现实狠狠教育了一番。
作为在厨具领域的“小巨人”企业,宁波厨聚厨房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总经理张国平20多年来亲自带队研制技术和产品设计,并在研磨产品细分领域形成了一定的技术壁垒。
然而,2020年冬天,原本期待一款荣获了红点设计奖的油瓶产品在市场上继续盈利的他们,迎来当头一棒——原创设计被抄袭了。
“原来我们一年能卖出两三百万元的产品,但因为被原封不动地抄袭,而且仿制的质量很烂,价格更烂,搞得我们的经销商卖不动,无心经营。”张国平告诉第一财经,无奈下他们从2020年10月开始搜集证据并向法院提起了诉讼。
然而,在开庭、口审等多个环节,他们都认为自己具有十足的把握,法官也一直觉得对方侵权嫌疑重大,他们维权正当有力,但在去年8月,却意外败诉。
张国平很苦恼。截至目前,公司已申请专利300多个,其中,发明专利21个,还有6个PCT项目(国际专利合作条约)。在创新的路上,明明已经对专利申请给予了重视,也付出了精力,为什么仍然无法避免被抄袭以及被抄袭后无法维权?
随着中小微外贸制造企业越来越注重自主创新和品牌,原先更多仿制的趋势逐渐反转,技术创新和品牌被侵权的案例也明显增加,成为不少中小微外贸人的烦恼。
被抄袭却难维权
被问及是否有过被抄袭侵权的遭遇,外贸人魏国文的反应是:“有啊,很多。”
作为儿童益智玩具研发和制造领域的创新型企业,今年7月底,宁波宝林达进出口有限公司总经理魏国文第一次带着原创玩偶“小艺”,乘坐宁波商务包机出海拿下了近千万美元的年意向订单。她告诉第一财经,公司平时会在国内外申请很多商标以及发明专利和版权保护,但被侵权的情况却仍然很多,“国内外都有,在俄罗斯和英国市场上都出现过被抄袭的情况”。
在一次商标被海外企业侵权的时候,魏国文她们准备了相关材料,向国内的法院发起了法律诉讼,但最终仍然败诉。
“我们也觉得很奇怪,法院说我们是2000年在中国注册的商标,而外国企业是在1998年注册的类似商标,但如果是按照谁先注册谁有效的话,那么当初我们注册时就不应该通过才对。”魏国文表示,自此之后,他们在申请商标时,会尽量申请全类别,并且在国外也全部同期申请。
她以新品小艺为例说:“这次我们申请XIAO YI的商标,查到欧洲华为已经申请了XIAO MI,两者相似度很高,这样我们可能就不申请XIAO YI的文字,而只申请图形了。”
2019年5月,张国平收到了德国客户发来的信息,得知德国超市Penny出现了与他们在国内申请了专利的一款干辣椒研磨机相似的产品。
“我们当时很诧异,赶紧委托德国朋友帮忙购买了这款产品寄来供我们研究。等收到货拆开一看,赤裸裸就是我们产品的山寨版。”张国平说,他们立刻联系了生产的德国企业,但没有收到反馈。随后,他们找到了德国的专利律师,准备提起诉讼。当德国律师发了律师函给那家德国企业,终于有了回应,但对方只承认是他们生产,却不认为侵犯了专利。
随后,张国平与德国专利律师展开了几轮讨论。由于专利里的一些细节描述不够准确,律师认为胜诉率大约为70%,无法保证胜诉。至此,他们在前期研究、检索、评审和律师函等环节,已经花费了约2万欧元,如果要继续,将至少要总计投入8万欧元。
“我们的精力有限,虽然心有不甘,但综合考虑了风险和投入产出之后,我们没有继续了。”张国平有些无奈,“虽然专利是保护知识产权的武器,但真正要走这条路去保护自己,对中小企业来说难度还是大的。”
相关诉讼快速增加
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在今年4月底的发布会上提出,2021年全年共授权发明专利69.6万件,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7.5件,较上年提高1.2件。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中国排名位居全球第12,连续9年稳步提升。
与此同时,2020年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达到12.13万亿元,同比增长5.8%,占GDP比重达11.97%;版权产业增加值达到7.51万亿元,同比增2.58%,占GDP比重达7.39%。
在市场规模扩大的背景下,相关诉讼也在快速增加。
汇业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王函告诉第一财经,近年来积极保护知识产权的中国企业数量在上升,以知识产权侵权为由起诉外国企业的案例明显增加,2020年的相关诉讼数量是2016年的3倍以上。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数据,2021年新收一审、二审、申请再审等各类知识产权案件64万余件,审结超60万件,同比2020年分别上升22.33%和14.71%,而2020年同比上年的增速分别为9.1%和10.2%。
《中国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状况(2021年)》白皮书显示,64万的新收案件中,专利案件31618件,同比上升10.98%;商标案件124716件,同比上升59.62%;技术合同案件4015件,同比上升22.52%。
王函告诉第一财经,企业被侵权的案例往往有几个共性。首先,侵权行为比较隐蔽。其次,往往伴随着系列案件的发生,比如,在中国企业以知识产权为由起诉外国企业之前,就有该外国企业诉该中国企业知识产权侵权的案件,系列案件往往交织发生。与此同时,侵权行为有的发生在国内,有的发生在国外,也相对复杂。
从中国企业的诉讼策略看,王函认为,目前以在国内起诉居多,一方面是因为在国内举证、起诉相对更容易;另一方面也是考虑到诉讼成本的问题,在国外提起知识产权侵权诉讼的费用(包括律师费)要远远高于国内。
王函表示,中国企业的专利申请质量参差不齐,高价值高质量专利数量相对较少。而高质量的专利申请文件是提起专利侵权诉讼的最基本保障。
“我们经常会接到类似的企业专利维权需求,我们首先帮企业分析该专利的撰写质量,如果专利没写好,就可能导致专利诉讼败诉。”王函说,专利撰写问题一般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专利权要求的范围过窄,侵权方很容易规避,导致涉嫌侵权的产品没有落到专利权要求范围内,因此不侵权。二是专利稳定性差,经过检索发现在专利申请日之前已有相关文献公开了相同或相似的技术方案,以该相关文献为证据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出无效宣告请求,该专利被判无效的可能性很大。
因此,他建议,企业一定要重视完善申请专利之前合理的专利检索、内部审查制度,“要找既有专利代理经验又有专利诉讼经验的专利律师来撰写专利申请文件,得到较高质量的专利文件,在之后的专利诉讼中才会有较大的把握胜诉”。
用创新稳住利润
因被侵权而烦恼的外贸人,往往是吃到了技术和品牌“甜头”的创新者。
从最初的贸易起家,到如今工贸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张国平他们的年产值在1.3亿元左右,其中70%的产品为自主开发,30%给国际品牌做代工,“但结构专利仍然是我们自己的”。疫情下宅经济火热,也让他们自主研发的咖啡研磨机等产品在海外销售火爆,2021年整体订单增长了30%以上。
然而,订单量普涨之下,外贸企业的利润却受到原材料涨价、海运费暴涨等因素的严重挤压。
“我们保持利润的方式就在于技术和品质优势,这让我们在B端有定价权,客户也不会压价。”张国平说,他们长期以欧美为主要的出口市场,其中欧洲市场集中在德国。此前有一家美国公司想收购他们的两个子品牌,每个出价240万美元,都被他们拒绝了,“未来我们的思路是技术和品牌双线发展”。
魏国文表示,由于公司只做自己的品牌,并注重材料和设计的创新,所以客户黏性相对较高。
作为宋锦织造商,苏州上久楷丝绸科技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建华对第一财经表示,把更多新材料、新工艺融入丝绸中,是上久楷近年来外贸与内销两条腿走路的动力。和疫情前外贸占了更大比重不同,如今上久楷的内销规模已超过外贸,也在品牌化的发展中稳住了利润。
不过,吴建华称,上半年受国内疫情影响,市场与供应链受到一定的冲击。下半年他们将在研发上持续投入,并利用机会加大品牌推广,以弥补上半年的损失。品牌化的发展,让他们对于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视越来越大,每年申请的版权保护大约400~500个,是国家级版权示范单位。
今年给公司定了30%增长目标、实现2亿元出口额的张国平,上半年的订单却受疫情冲击下降了5%。在他看来,下半年追回损失的最好办法,还是技术创新。
“今年初我们就开始准备了,毕竟一些手动产品的技术瓶颈还是相对低,而产品必须往高技术门槛的方向走,明年才会更好。” 张国平的做法是,公司大大小小的会议和团队讨论,自己都在现场参与,以确保产品研发和创新的效率。
“一方面要对国内外的知识产权保有敬畏之心,抄袭对自己没有好处,现在不是互相杀价的时代,只有创新才有出路。”张国平说,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要加强对自身产权的评审和精准保护,以免“赔了夫人又折兵”。
除了研发创新外,原本主要从线下渠道获客的他们,近年来也在积极向跨境电商转型。由于从2018年就开始布局跨境电商,张国平称,2020年他们在阿里巴巴国际站的线上销售超过了100万美元,2021年更是超过400万美元,未来的目标是在线上实现过亿美元销售。而在努力扩大市场的过程中,他们所经历过的那些教训和苦恼,也在提醒着自己走得更谨慎,也更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