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城乡二元结构中存在这样一群人:他们虽居住在城镇但还没有城镇户口,或者刚刚拿到户口不足两三年。这群人,被称之为“新市民”。
如何让新市民对居住在城市的未来拥有安全感,相关政策的出台至关重要。2022年3月8日,银保监会下发的《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就明确提出,鼓励银行保险机构加强对新市民创业形态、收入特点、资金需求等因素的分析,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精准评估新市民信用状况,优化新市民创业信贷产品。
而作为国内金融机构的领头羊,中国平安快速响应监管要求,围绕新市民的个性化需求创新推出多项新市民金融服务,针对新市民群体提供涵盖务工意外、出行意外、住院医疗、抵押贷款等多重保障,以数字化、科技赋能为新市民撑起了一张又一张金融的“保护伞”。
新市民群体的困境与突破,普惠金融“再下沉”还需要做些什么
目前,我国新市民群体约有3亿人。这些城市新增人口,无论来自何方,在工作的城市安居乐业都是他们共同期盼的目标。在这其中,既有他们对于养老、医疗、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的迫切需求,更有他们对于优质生活与更好发展机会的美好向往。
实际上,新市民群体一直是普惠金融下沉的目标。3亿人口的庞大人群,如果能引导好、利用好,为他们提供合理、科学、有效的金融服务,会促使他们在各行各业发光发热,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成为社会财富的积极创造者。
但受获客成本和信用风险等因素影响,新市民的金融服务未得到有效满足。从新市民金融供需两端看,新市民群体在获取金融服务时的信用风险较集中,且信用信息量化难度较大,导致金融机构不敢轻易触及新市民群体。如果利用金融机构+数字科技+新市民场景的创新模式,金融机构则可以克服信息不对称短板,推动普惠金融服务向新市民群体“再下沉”。
新市民群体在城市立足和成长的路上,中国平安一直在身边
毋庸置疑,新市民是金融服务的新蓝海。然而,做好“新市民”服务是一件知易行难之事。这需要像中国平安这样的金融机构发挥出示范效应,带动社会并将其视为一件长期耕耘的事业。
作为近年来行业零售转型的标杆,平安的先天基因中就蕴含服务民营、小微和个人客户的倾向,这些客群中与新市民群体高度重合。并且,基于其始终坚持对公综合金融、科技赋能两大优势,平安可以通过数字化金融,让金融服务更智能、精准地触及新市民群体,切实解决新市民获取金融服务时的种种困难。
为解除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让新市民群体放心工作,平安产险特别设计“心安·务工意外险”系列产品。该产品价格十分亲民,并结合不同职业的工作特性,针对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家政人员等不同就业群体提供意外保障,让新市民群体在城市中能够放心踏实地打拼。
新市民群体的职业和经济状况都不稳定,未来发生变化的可能性大,因此保单应尽可能保持灵活性,为新市民群体提供较多的选择权。基于此,平安寿险特别推出 “心安·畅行意外险”系列产品。与市面大多意外险有所不同,本产品提供自定义功能,务工人员可根据自身职业情况,自行调整不同条款的保额投保。此外,平安寿险还推出“心安·百万医疗险”,通过“医疗费用支付+就医服务”一体化医疗解决方案,为奋斗着的新市民的身体健康保驾护航。
针对在异地打拼的新市民,平安银行推出了平安宅抵贷全国通业务。新市民可以通过抵押老家的物业,从而在创业就业的城市简单、便捷地获得金融支持,免去了长途的奔波和繁琐的手续,充分释放其为城市建设发展带来的价值。同时,聚焦新市民重点人群,平安信用卡围绕其个性化需求,推出"新市民十大金融服务承诺",覆盖从申卡授信,到消费优惠、借贷理财、客服保障等用卡全流程环节,其中个体工商户"生活通+生意通"专属金融服务、快递员快递投递笔笔九折服务等各项专享服务也陆续启动,针对性地解决新市民获取金融服务的实际困难。
一直以来,中国平安致力于成为国际领先的个人金融生活服务集团,坚持"科技引领金融,金融服务生活"的理念,运用金融科技和医疗生态的力量,针对新市民群体的各类场景需求和痛点,不断提高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便利性,为新市民提供手续更为简洁、范围更为宽广、服务更为便捷的普惠金融服务。
未来,中国平安将持续响应国家号召,依托长期积累的综合金融及科技智能优势,不断探索满足3亿新市民的金融需求,为新市民融入城市生活提供更强大的金融助力,真正帮助新市民在城市安居乐业、建设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