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最美铁路】王天意:握好每一把闸 为安全保驾
2022-07-07 14:53:00 来源:荆楚网

7月6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社会工作局、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党组宣传部联合举办的2022年度“发现最美铁路”活动启动。活动的第一趟发现之旅主题是“感受京广加速度”。中国经济网记者在列车上采访了给京广高铁“加速”的火车司机,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公司北京机务段高铁司机王天意——他不仅在京广高铁标准示范线逐级提速试验中成功冲刺385km/h,也在京广高铁京武段常态化按时速350公里高标运营当天作为首发司机,并圆满完成任务。

厚积薄发 争做技术业务“佼佼者”

作为一名80后高铁司机,王天意从一名学员干起,历经电力机车副司机、司机,再到高铁司机、指导司机。一路走来,他驾驶过韶山8型、和谐电3D型等电力机车,380A型、5A型等动车组,400AF、BF等复兴号列车,共计11种机型,实现安全走行2300趟,近200万公里。由于表现突出,他先后两次获得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公司“技术能手”称号,并多次获得段级先进工作者。

为了备战时速350公里高标运营,王天意和同事们提前半年就开始了相关培训,这期间不仅要熟悉线路的所有基础数据,还要熟悉操作理论,知道列车在时速350公里运行时的操作风险,进而制定相应的安全措施。同时还要进行模拟驾驶,一些没有时速350公里运行经验的司机还要到按时速350公里运行的列车上实际观摩。

当首发任务完成,同事们和他讨论最多的就是如何让列车在时速350公里运行时保持平稳。在王天意看来,这里的诀窍非常简单,就是在熟悉线路基础数据的基础上掌握合理的操作方法,全神贯注地把好手中的那把闸。

作为一名党员,在春暑运、新线开通等关键时期,王天意总是冲锋在前。2021年11月份至2022年1月份、2022年2月份至3月初,他全过程参与了北京丰台站至杜家坎线路所联调联试两个阶段,在70多天的试验过程中,共计完成569个试验序列的添乘指导工作,受到了同事和领导的认可。

精益求精 备战提速任务“主操人”

据了解,自5月1日起,京广高铁标准示范线进行逐级提速试验,5月8日,是冲刺385km/h的日子,当得知自己被列为逐级提速试验冲刺385km/h的主操司机后,王天意感到肩上的担子一下子重了起来,他深知这次任务面临的挑战,清楚自己担负的使命和责任。

为了不负众望,他细心搜集试验区段的相关规章、电文资料以及站场、线路、弓网基础数据,凡是跟试验沾边的资料统统不放过。基础资料堆成了山,王天意什么都没说,一头扎了进去,不分白昼地写、记、背。

中国高速铁路冲刺385km/h的速度,动车组一秒钟运行的距离是106.9米,一公里的行驶时间是9.3秒,试验的路段是从北京西站至郑州东站单程688公里,往返就是1376公里,他要在试验前,将往返1376公里线路的基础数据全部牢记于心,同时还要对担当区段所使用车型的不同牵引特性、不同空气动力带来的阻力等进行汇总,再通过实践加以总结和验证。

“线路坡道长度要精确到米;区段限速坐标要精确到米;分相起止位置坐标要精确到米”,经过不断学习和摸索,王天意总结出了“三个精确”,并牵头制作了京广高铁线路基础示意图,为了确保准确性,他一有时间就上车添乘,从北京西到郑州东上、下行往返,共计665个闭塞分区,他将区间标志牌的坐标、号码、分相起止位置、进出站坐标等,与手里的基础数据逐一进行核对、确认,确保万无一失。

天道酬勤 无愧高铁司机“领头雁”

2022年5月1日,京广高铁逐级提速的日子到了,在往后的几天里,试验速度从310 km/h、320 km/h……直到380km/h,5月8日就是冲刺385km/h的日子。为了圆满完成任务,车下,他结合当日使用的车型、天气情况,围绕该型动车组的牵引、制动曲线等进行了细致梳理、汇总,并对试验预案、操纵提示卡进行了反复推敲。车上,他严格执行作业标准,开车前对相关参数进行认真确认。

当日23时40分,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公司董事长王进喜下达“开车”命令后,王天意操纵列车缓缓驶离北京西站,随后按照预定要求,操纵牵引手柄逐级加速,再加速!运行至京广高铁49K+588M处时,试验动车组在指定时间与坐标点,精准达到385km/h。

当记者问起他在达到385km/h那一刻的感受时,他说:“因为整个过程中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驾驶上,已经顾不上有什么感受了。脑子里全是,现在运行到什么位置了,该进行什么操作了。”

他回忆说,试验全程要按照要求,充分利用线路纵断面,结合风向与风力,合理使用主控手柄级位、精心操纵,保持试验列车匀速运行。119分52秒后,试验动车组安全、正点抵达郑州东站。30多天的时间里,他担当的所有逐级提速试验任务均一次达标,为今后京广高速铁路350km/h正式运营打下了坚实基础。

“作为一名高铁指导司机、党员,每一次重要任务,都是难得的成长和历练机会,握好手中的每一把‘闸’,为运输安全保驾护航,我责无旁贷。”(中国经济网记者 佟明彪)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