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吉利自主研发的远程甲醇重卡正式在贵阳交付,吉利第4代帝豪醇电混动轿车也亮相上市。作为甲醇汽车试点城市的贵阳,正将能源转型与甲醇汽车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探索破局交通碳减排,实现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
甲醇汽车优势明显
“双碳”目标给交通领域减排带来巨大挑战。报告显示,目前交通运输排放占我国碳排放总量的10.4%,其中,公路运输占全国交通运输碳排放总量85%以上。
“在交通技术水平和能源结构未发生根本性变革之前,交通运输领域的碳排放总量还将持续增加。”交通运输部原总工程师周伟说。
交通领域减排,一方面需要技术升级带动,例如提升油品质量或关键零配件运转减少碳排放等。另一方面,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提升清洁能源占比也成为一个重要方式。
专家测算,目前同样里程下甲醇汽车比传统燃油车排放量可减少约27%。根据贵阳市机动车尾气监控中心发布的数据,甲醇汽车能大幅度降低汽油车尾气三种主要污染物,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碳、一氧化氮可分别降低80%、59%和95%。
吉利新能源商用车集团副总裁、绿色生态发展事业部总经理林啸虎表示,甲醇作为清洁燃料,获取途径方便、用途广泛,燃烧充分,在使用中与现在交通领域使用广泛的汽柴油相比也有相当的动力表现。
“甲醇还具有经济优势。”林啸虎表示,应用于商用车领域,甲醇相比柴油可节省18%的燃料费用。随着石油价格的不断攀升,以近期的高油价来计算,甲醇重卡比柴油重卡燃料费用可以节省32%。
贵州六维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才明介绍,现阶段甲醇危化品车辆续航可达550公里,普货车辆续航里程约1000公里左右。
能源多元化发展
业内人士表示,甲醇汽车是“双碳”战略背景下,实现交通领域节能减排的有效路径之一。在国际油价大幅上涨的背景下,甲醇燃料经济性优势明显。同时,甲醇燃料对我国走能源多元化发展路线、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也具有战略意义。
据了解,甲醇作为低碳、含氧燃料,兼具汽油、柴油的燃烧特性;且在电力、氢能、甲醇、天然气、氨等新能源、清洁能源中,甲醇还是唯一的常温常压下为液态的能源,储、运、用较其它能源更加安全、清洁、高效。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甲醇生产国和使用国,产能和产量均超过全球的一半以上,且生产技术成熟、成本低,具备大规模生产供应能力。推动甲醇汽车发展,不仅有利于充分发挥我国煤炭资源优势,也可有效保障我国能源安全问题。
天津大学教授姚春德表示,甲醇之所以是最有前景的化石类燃料最佳替代,其原因是甲醇生产原料来源广泛,煤炭、天然气、焦炉气、生物质均可产生甲醇,我国的煤炭资源丰富,其中更有大量的正常工业无法使用的高硫、劣质煤,均可用于生产甲醇。此外,经过我国科技人员的努力,已突破二氧化碳加氢合成甲醇的技术瓶颈并实现了规模生产。这也意味着,甲醇燃料将不再受任何资源限制,确保国家能源安全。
抢抓绿色产业机遇
借助丰富的煤炭资源,贵州已打通制、储、运、消、加注环节生态链内循环。
“贵州煤炭储量丰富,通过煤化工行业制取甲醇具备先天的资源优势。”贵阳市工信局一级调研员肖鲁介绍,贵阳市甲醇燃料出租车目前拥有量超17000辆,甲醇加注站建设建成达67座,年消耗甲醇约25万吨,替代汽油约15万吨。
作为最早一批甲醇汽车试点地区,贵州已建立完善的甲醇汽车生产、销售、服务体系和甲醇燃料输配送供应保障体系,出台了包括出租车在内的一系列鼓励措施,逐步形成了保障甲醇汽车运行的制度体系和管理机制。
今年3月,贵州省相关部门发布《支持在全省推广应用甲醇汽车的若干政策措施》指出,大力支持企业依托现有技术优势,持续开展技术创新,推进醇电混合动力、甲醇插电式混合动力、甲醇燃料电池等前瞻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立足整车生产,围绕车用甲醇燃料供应和专用润滑油、耐醇材料等关键领域,积极引进和培育甲醇汽车关键零部件制造企业,切实发挥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升产业竞争力。同时,推进车用甲醇燃料生产及加注体系建设。
“通过试点,以往存在的溶胀、燃油泵腐蚀、燃料电控喷射技术、发动机技术等技术难点已经完全攻克。”万联证券分析师宋江波表示,得益于甲醇燃料的稳定性,和类似石油的轻腐蚀性,甲醇燃料加注和储运技术也较为成熟,仅需对传统石油储运技术进行改造即可。同时,甲醇燃料储运建设费用相比充电站、天然气加注站、加油站建设费用低,具备快速规模化复制的能力,配套产业的发展潜力较强。甚至可以在汽柴油加注站增设甲醇燃料加注点的方式实现大规模普及,能够有效配合甲醇汽车规模化的应用。
对此,林啸虎表示,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中,正式将甲醇汽车纳入绿色产品,并提出要促进甲醇汽车等替代燃料汽车推广。目前,我国甲醇汽车产业完成了技术链、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建设。在应用甲醇燃料耐腐蚀性方面,我国已经掌握了先进的技术和解决方案,走在了世界该领域的前沿。
他建议进一步加大甲醇汽车推广应用力度,统筹布局甲醇燃料加注站建设,并将甲醇汽车纳入新能源汽车发展体系和管理范畴,为建立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作出更大贡献。(王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