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光大PK背后:乳业洗牌 券商:规矩坏了 现融资潮
2016-02-22 08:41:43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三券商力挺伊利“舌战”光大

因被媒体报道子公司未获得婴幼儿配方乳生产许可,以及6月4日光大证券(601788)盘前发布的看空研报,伊利股份(600887)周二股价暴跌。

不过,在昨日伊利发布澄清公告后,媒体报道被证实为“乌龙”。而申万、中金等大型券商也于昨日力挺伊利,上演了一出“舌战”光大的研报大戏。受此影响,伊利股价昨日全天飘红,收盘上涨2.33%。

伊利澄清并未“落榜”

昨股价高开高走

日前,有媒体报道称,伊利股份有4家工厂未通过上述新细则审核,光大证券于6月4日盘前发布看空伊利股份的研报,称伊利股份未来5年将遭遇低温奶、常温酸奶和进口奶实质性冲击,给予伊利股份卖出评级,6个月目标价22.70元。受此消息影响,伊利股价当日暴跌7.75%,全天市值蒸发逾53亿。

不过,上述媒体报道已被证实为一出“乌龙”闹剧。昨日,伊利股份发布澄清公告称,公司所有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粉的工厂全部第一批通过新细则审核,并获得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许可证。伊利股份进一步指出,相关媒体报道中提到的4家工厂不在公司提交的生产许可审查名单中,是因为它们不需要申请获得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许可证。

具体情况来讲,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集团公司名称,不是具体工厂,按照国家新的相关规定,因所有工厂都分别获得了生产许可证,所以集团公司不需要再持有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许可证;目前,杜尔伯特伊利乳业有限责任公司武汉分公司,现在不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粉,只生产休闲奶食品,已获得乳制品生产许可证,所以无需申请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许可证。另外,石河子伊利乳业有限责任公司及黑龙江伊利乳业有限责任公司不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粉成品,只生产基料粉,按照新细则规定,颁发的是乳制品生产许可证,不需要申请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许可证。

相较前一日直线下滑的股价走势,及成交量明显放大的表现,昨日伊利股份就显得“淡定”许多。昨日,伊利股份高开高走,股价全日飘红,收盘时股价接近全天最高涨幅,收报32.05元/股。

申万、中金等力挺伊利

“舌战”光大研报

值得注意的是,在光大证券的这份看空伊利研报中,研究员撰写内容并不严谨,出现漏洞。如报告开头,光大证券研究员将蒙牛旗下的产品“特仑苏”误认为是伊利的产品,称将受到光明莫斯利安的压制,成为看空的伊利一大理由。如此内容,不得不让投资者质疑研报的可信度。

此外,光大证券的看空研报也在昨日遭遇多家券商的“舌战”反击,其中包括申万、宏源、中金等多家大型券商纷纷力挺伊利。

宏源证券(000562)的研报指出,伊利股份的奶粉生产资质并无问题,公司全部配方乳粉工厂均获得生产许可证,国家此次提高奶粉行业准入门槛,伊利等具有品牌与渠道优势的龙头企业有望抢占更多市场份额。

此外,宏源证券的研报还指出,随着单独二胎政策放开,国内奶粉需求量将有所提升,在消费升级和需求提升的双重带动下,公司奶粉业务仍将保持快速增长。而常温酸奶和进口液奶对国产常温白奶冲击有限,原奶价格下降及高端产品快速增长推动公司盈利能力提升,维持“买入”评级。

申银万国也在昨日的研报中指出,伊利已经在国内外奶源多方面布局,低温领域已有开拓。客观看待进口液态奶是行业补充而非冲击,本身劣势明显,占比较小,今年上半年增速已经放缓,因此从长期来看对于国产奶很难构成实质性冲突,维持“买入”评级。

中金公司研报认为,伊利股份公司近期股价走弱主要因市场担忧管理层的股份于本月解禁。部分市场上的负面报道并不影响公司实际经营,短期的博弈因素不会放大至长线逻辑。维持伊利股份“推荐”评级。(上.海.青.年.报.陈.颖.婕)

[page]

券商激辩伊利:光大“看空”挑战行业“规则”

作为A股市场前两年的一大牛股,伊利股份(600887.SH)近来因破位下行套牢巨额融资买入盘,再次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而买入还是卖出,一场发生在券商研究机构之间的“一对多”激辩正悄然上演。

卖方机构集体“反击”

事件的始作俑者是光大证券6月2日的一份评级为“卖出”的62页深度研究报告,预计未来6个月伊利股份的跌幅将超过33%,从当前的33.95元看空到22.7元。这只“基金第一重仓股”随后在6月3日重挫7.75%,引发市场强烈震动。

光大证券的“看空论”随即遭到了中信、国泰君安、海通等10多家主流券商研究所的集体“炮轰”,上述卖方机构在6月3日和4日陆续发布了评级为“推荐”和“买入”的研究报告,火药味十足。

简言之,低温奶对常温奶的替代性、常温酸奶对高端常温奶的替代性、进口奶对国产常温奶的替代性,是光大证券看空伊利股份的三大理由。

然而,其他卖方机构则指出,该份报告存在考虑问题不周全、逻辑组织不严密、数据引用不合适等问题,一些行业分析师的反驳措辞甚至有些“激烈”。

海通证券食品饮料研究团队坦言:“惊闻某券商62页的报告看空伊利,我们认为论据不支持结论。”比如其中提到,常温酸奶和低温奶完全不在一个竞争维度。常温酸奶是创造需求,谈何替代?

而在中银国际昨日召开的行业研判电话会议上,表达了当前市场对乳业龙头伊利股份存在严重误判和低估的观点。分析师苏铖表示:“不要将研究的标的当成业务单一、战略僵化、执行无力的弱智者,短期借助市场情绪打压公司股价属不可取。”

新财富食品饮料行业分析师第一名、国泰君安证券分析师胡春霞在给机构投资者的点评信息中,承认进口奶对国产奶的影响,但幅度不会太大,由于进口奶渠道利润不高,海外无大型常温奶企业等原因,与红酒进口对国产酒的冲击有本质区别。

对于卖方机构“一边倒”的看多基调,单兵作战的“空方”是否依旧坚持观点?

昨日下午联系上处于事件“风暴眼”的光大证券看空报告的撰写者邢庭志,他表示:“公司从‘8·16’事件之后就不允许我们接受媒体任何形式的采访了。”光大证券总裁办公室的态度也是“不作回应”。

资料显示,邢庭志现任光大证券研究所食品饮料高级分析师,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士、上海交大高级金融学院在职MBA,此前曾在北京盛初咨询任项目咨询资深合伙人,在齐鲁证券任食品饮料高级分析师,重点研究酒类和乳业。

成熟市场需要多元声音

“若抛开分析师存在利益关系的蓄意恶意做空这一前提,也暂且不对分析师水平进行评判,外界应该给这种现象‘鼓鼓掌’,一个成熟的资本市场需要允许多种声音共存。”一位私募投资人表示。

事实上,建议“卖出”和“减持”的看空评级在海外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但在国内确属罕见。记者统计了近一年评级为“卖空”和“减持”的A股研究报告,其中评级为“卖出”的报告有近九成来自于瑞银、高盛高华等外资券商,国内券商中,除了光大证券此次引发激辩的伊利股份报告,仅有中信证券近半年来连发六份“卖出”评级报告看空苏宁云商。建议“减持”的报告也仅有中金公司、上海证券和申银万国三家券商发布过,其余券商都是“零看空”。

接受采访的多位资本市场人士认为,“光大看空伊利”事件的更大价值不在于引发对这家公司估值的激辩和合理回归,而在于促进国内卖方研究服务更趋客观理性专业,卖方分析师应该从害怕得罪上市公司的顾虑和一味唱多的研究体系中走出来,敢于直言,真正为投资人服务。

随着做空机制的日趋成熟和股指期货、融资融券、个股期权等做空工具的日益丰富,在双向利益驱动之下,卖方研究的空方势力应该不会像现在那么微不足道,一份建议个股卖出的做空报告也不会引发如此之大的波澜。(第.一.财.经.日.报 .彭.洁.云)

融资客大举抄底 伊利股份获诸多券商研报力挺

在经历了周二的放量大跌之后,周三伊利股份止跌回稳,小幅上涨2.33%。值得关注的是,在周二股价大跌之际,融资客大量涌入伊利股份进行抄底。

自4月起连续回调的伊利股份,在本周二受相关媒体报道及唱空研报的影响而大跌7.75%,成交额高达22.97亿元。周二晚间伊利股份发布了澄清公告,周三公司股价止跌回稳,早盘以31.55元开盘后,维持震荡横盘格局,尾盘涨幅有所扩大,最终报收32.05元,涨幅为2.33%。

融资客显然踏准了节奏,并助推了伊利股份的股价企稳。据wind数据,伊利股份周二的融资买入额跃升至3.05亿元,较上个交易日的8223万元出现明显增加;由此,净买入额也骤增至1.46亿元,遥遥领先于其他两融标的股。实际上,自5月27日以来伊利股份的融资净买入额一直维持在4000万元以上的相对高位。

值得关注的是,伊利股份不仅获得了融资客的追捧,还在大跌后获得诸多证券公司研报的力挺。6月3日盘后至4日,海通证券、招商证券、中金公司、瑞银证券、中投证券、申银万国、宏源证券、安信证券、中信证券、银河证券等机构纷纷发布研究报告,推荐伊利股份,大多给予“买入”评级。其中,中金公司认为伊利股份基本面依然精彩,短期博弈不会改变长期逻辑,维持推荐评级;申银万国认为伊利股份强者恒强,产品结构优化带来业绩持续增长;中信证券更认为伊利股份中长期买点显现。(中.国.证.券.报.张.怡.)

[page]

伊利股份“乌龙门”背后:乳业迎来大洗牌

日前,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相继发布公告,明确了获得市场准入许可的国外乳企名单和获得“史上最严”生产许可的国内乳企名单,国产奶粉和洋奶粉的新“战争”一触即发。

数据显示,截止6月3日,已有95家进口商共计107个洋奶粉品牌通过了质检总局注册;截止5月29日,全国共有82家企业获得了生产许可证。洋奶粉品牌的淘汰率高达九成,国产奶粉则有四成企业未能入围。

值得一提的是,国内乳业巨头伊利股份(600887.SH)由于被指旗下4家工厂未能通过食药监换证审核,6月3日股价大跌7.75%,但事后证明该伊利“落榜”是一场乌龙。

乳业专家宋亮等表示,国家乳业新政让奶粉行业准入门槛大幅提高,在清理了大量不合格品牌之后,行业集中度将明显上升,国内外品牌将在6月全面“洗牌”。在从业人士看来,过去充斥在洋奶粉市场的乱象有望终结。

行业集中度的提高也引来舆论对于未来奶粉价格的担忧,2013年轰动一时的洋奶粉垄断案仍历历在目。不过在宋亮看来,洋奶粉的产能近年来大量释放,未来产量将进一步提高,因此价格上涨的可能性不大。

不过,宋亮称,目前乳业政策仍存在一些弊端,如对基粉的进口要求不严,以及硬性要求国产奶粉必须自建自控奶源等不合理要求等。

史上最严新规

从2014年6月起,我国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迎来全新格局。

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日前相继发布公告,明确了获得市场准入许可的国外乳企名单和获得“史上最严”生产许可的国内乳企名单,国产奶粉和洋奶粉的新“战争”一触即发。

根据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信息,按照国办发[2013]57号文件要求,截止6月3日,已有95家进口商共计107个洋奶粉品牌通过了质检总局注册,包括雀巢、惠氏、雅培、雅士利等国际知名奶粉品牌均在列。

与此同时,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亦宣布,根据2013年12月发布的《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许可审查细则(2013年版)》,截止5月29日,全国共有82家企业获得了生产许可证,生产的奶粉产品品种1638个,另有51家企业未通过审查、申请延期和注销。

尽管剩余的51家企业中有部分企业最终或仍可获得生产许可,但由于监管力度的大幅加强,该款细则被业界称为“史上最严”门槛。国家食药监表示,已严格督促企业落实原辅料进厂检验、生产过程控制、产品出厂批批检验和质量安全授权、全过程记录等制度,并引导企业建立可追溯体系。

乳业分析师宋亮对21世纪网表示,此次国家对婴幼儿奶粉市场准入名单的公布,说明行业准入门槛大幅提高,国内外品牌将在6月全面“洗牌”。

“在剔除了不合格的厂家后,奶粉行业的集中度将会明显提升,市场会呈现出‘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现象,但这也符合奶粉乃至整个食品行业的发展规律。”宋亮指出。

宋亮称,总体来讲奶粉行业会朝着向好的方向前进,消费者对于国产奶粉的信心也会有所恢复,但仍有一些弊端。

宋亮指出,“第一个就是个别政策下出现了一些偏差,如国家目前对基粉的进口要求不甚严格,第二个对于国产奶粉要求自建自控奶源,即自行建造或控股奶源,不符合乳业专业化分工的趋势,影响到了企业及市场的自由选择。”

伊利陷“落榜”乌龙

值得一提的是,伊利股份由于一场“落榜”乌龙,被市场误认作未能通过该“史上最严”考核,其股价在6月3日遭遇大跌。

6月3日有媒体报道称,通过比对食药监此次公布通过审查的82家企业名单和2013年8月食药监公布的128家企业名单,伊利股份旗下的4家工厂“落榜”。

巧合的是,光大证券亦在端午节假期期间罕见的公布一份看空研报,将伊利股份未来6个月的目标价看空至22.7元,较节前收盘价33.95元低33%。

节后首个交易日6月3日,伊利股份股价重挫7.75%,收盘报31.32元,市值一日蒸发53亿元。

伊利股份随后紧急发布公告澄清,称所涉及的4家工厂无需申请生产许可证,该公司生产婴幼儿配方奶粉的工厂全部获得了生产许可证。

九成洋品牌“消失”

此次奶粉全行业大整顿对于洋奶粉的影响较大,大约九成的洋奶粉品牌“消失”。

前述分析师宋亮表示,在此次大整顿前我国市面上约有1000个洋奶粉品牌,目前仅剩100余家,清理力度极大。

在过去的几年里,洋奶粉品牌违规现象屡见不鲜,最为严重便是贴牌的伪洋奶粉。

一进口乳品销售人士告诉21世纪网,过去进口奶粉多以加贴中文标签的方式在国内售卖,造成了极大的市场混乱。

该人士称,“首先就是标签信息真伪的问题。有部分商家借贴标签修改保质期,或遮挡一些重要的产品信息,或是胡乱翻译,给消费者权益造成损害。”

“另一个问题更严重,就是直接造假。有不法商家利用消费者青睐洋奶粉的心理,进口大包奶粉到国内分装再贴牌,造成二次污染,更有甚者直接用其他来源的奶粉冒充洋奶粉,谋取暴利。”

根据质检总局最新规定,自2014年4月1日起中文标签只能印制在包装上,不得境内加贴;2014年5月1日起,不得进口大包奶粉至境内分装。

与此同时,质检总局亦开展境外奶粉企业生产信息和进口商信息的注册行动,未经注册的产品不得进口。

不过有舆论担忧,洋奶粉品牌清理行动使得行业集中度的进一步提高,未来或将重现洋奶粉大品牌垄断市场合谋抬高价格的行为。

在宋亮看来,清理洋品牌并不会导致洋奶粉价格上涨。

宋亮称,目前我国国产奶粉和洋奶粉的市场销量比例约为60%和40%,其中被清理的“杂牌”洋奶粉销量仅占洋奶粉总销量的不到20%,对洋奶粉整体影响不大。

“洋奶粉的产能在近两年得到了很大的释放,未来洋奶粉的产量将有大幅提高,因此洋奶粉价格不会出现上涨,而国产奶粉尽管因新规带来了压力,但我们认为价格仍然不会上涨。”宋亮指出。

国内并购将常态化

相较于洋品牌数量的锐减,国产奶粉企业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

根据国家食药监总局公布的信息,食药监从2013年12月起开始部署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许可审查和再审核工作,截止2014年5月29日,全国133家婴幼儿奶粉企业中共有82家企业获得了生产许可证,另有51家企业未通过审查、申请延期和注销。

食药监食品安全监管一司巡视员毕玉安介绍,没有通过的51家企业中,共计28家因各种原因不再生产婴幼儿奶粉,另有23家申请延期审查。

食品安全监管一司司长马纯良补充道,对于未通过的51家企业,食药监正配合工信部起草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兼并重组方案。

马纯良称,“食药监在审核过程中发现有一些企业已经进行了重组和并购,随着监管加强,企业扩大规模并提升质量,企业间的并购会常态化和进一步增加。”

正如马纯良所言,我国奶粉行业的重组并购早在食药监进行换证工作前就已全面启动。

根据工信部2013年披露的计划草案,国家拟培育10家年销售收入超过20亿元的大型奶粉企业,前10大国内品牌集中度达到65%,最终配方奶粉企业整合到50家左右,较目前的奶粉企业数量减少约60%。

近期国内乳企并购大案记:

2013年6月18日,蒙牛乳业(02319.hk)向雅士利股东发出收购要约,涉及的最大现金量超过110亿港元,是中国乳业最大规模的一次并购。

2013年9月10日,伊利股份发布公告称,将通过在香港的全资子公司伊利国际发展有限公司投资辉山乳业,成为辉山乳业的投资者,投资金额5000万美元。

2013年11月21日,圣元宣布并购重组拥有育婴博士奶粉。

2013年12月31日,合生元(01112.hk)收购南山奶粉的关联公司长沙营可营养品有限公司100%股权,协议总金额为3.5亿元人民币,以获得生产婴幼儿配方奶粉的生产线及生产资质。

2013年1月13日,飞鹤乳业宣布全面收购吉林艾倍特乳业,看中其奶源优势以及强势的婴童渠道。

2014年2月19日,飞鹤乳业宣布与关山乳业达成战略合作意向,飞鹤拟以自有资金投资3亿元控股关山乳业。

2013年5月,光明乳业(600597.sh)受让上海光明荷斯坦牧业20%股权,收购后控股达到100%;另有媒体报道称光明集团已与以色列最大乳制品公司Tnuva达成初步收购协议。

2014年6月,天润乳业(600419.sh)董事长对媒体表示,将择机并购、整合乳业资源。(21.世.纪.网.胡.懿.新.)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