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年亏损 新光海航难逃散伙命运?
新光海航人寿偿付能力告急,海航有意出清所持股份,分析认为合资双方股东经营理念分歧难调和
海航拟出清新光海航股权一事,因一则保监会的人事任命,再次回到人们视线。
7月30日,保监会批复,核准成小云担任新光海航董事长。成小云现任海航资本集团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此前并无保险业管理经验。
2013年底以来,市场不断有消息传出,海航集团有意出售新光海航人寿全部股权,但此事一直悬而未决。
自2013年起,新光海航人寿偿付能力告急,却迟迟未能获得海航集团的增资。去年新光海航人寿因偿付能力未能达到相关标准而接到保监会监管函,暂停开设分支机构。同时,今年前六月新光海航保费收入大幅下滑,在寿险市场中排名倒数第三。而此前新光海航已经连续六年亏损。
虽然合资保险公司仅有两大股东且股权比例清晰,但近年来大多面临磨合困难并导致股权更迭。分析认为,在合资保险公司中,主要问题是中外股东的经营理念分歧,新光海航似乎难逃合资险企分家宿命。
成立6年每年均亏损
最新数据显示,在连续亏损6年之后,新光海航人寿今年前6月保费收入出现大幅下滑。
从年报看,新光海航成立6年来,连续亏损。截至2014年底,新光海航亏损1.08亿元。而股权的悬而未决,让新光海航的日子更不好过,保费收入持续下滑,亏损额持续扩大。
保监会最新披露的今年前6月数据显示,新光海航原保费和保户新增交费分别同比下滑约35%、68%,实现总保费收入0.82亿元,同比下滑约35%,在寿险市场(剔除专业健康险和养老险公司)中排名倒数第三。
业内人士分析,保费下降这么厉害主要是资金的问题。通过银保渠道发展理财型业务,规模越大“烧钱”也越多,偿付能力充足率可能也会下降,这就需要股东及时补充资本。
自2013年起新光海航人寿偿付能力已告急,却迟迟未能获得股东方的增资。数据显示,新光海航的偿付能力充足率由2012年底的500.07%骤降至2013年底的130.47%,年报披露原因之一为股东增资未如期到位。
2014年3月保监会向新光海航人寿下发监管函,由于新光海航人寿2013年4季度末实际资本为0.45亿元,最低资本为0.40亿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13.29%,属于偿付能力充足Ⅰ类公司,暂停其增设分支机构。
据了解,接到保监会监管函后,新光海航股东双方同意增资解决偿付能力问题。但据新光海航年报披露,股东方新光人寿于2014年6月27日将其增资款人民币2.5亿元存入指定资本金账户,而股东方海航集团未能如期履约缴纳增资款,且海航集团股权转让及增资事项的完成时间尚未确定,可能导致对新光海航人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不确定性。
受到偿付能力充足率的制约,新光海航减少了资本金消耗较大的银保业务目标,并主动限制银保业务规模。而新光海航扩张规模的主要途径也是通过银保渠道销售分红险等理财型产品。
去年,新光海航保费收入为2.37亿元,其中仅有一款产品“新光海航金如意C款两全保险”是通过银保渠道销售,但该款产品仍是保费收入最多的产品,获得的总保费为1.02亿元。
股权转让陷入僵局
接近新光海航人士透露,股权转让悬而未决,因此海航集团派驻新董事长上任。
据了解,2013年底,海航集团曾在产权交易所挂牌转让其所持有的新光海航全部股权,并已传出有接盘方。既然如此,为何仍有此次人事变动?
海航相关工作人员对新京报记者表示,闻安民出于个人原因提出的离职,成小云通过董事会会议的决议,当了新任新光海航的董事长。
据一位接近新光海航的人士透露,更换董事长属于海航内部的变动。之前海航有意转让股权,但一直没有协商成功,股权转让一事一直没有解决,并且不知道会持续多久,所以派驻了新的董事长过来。
上述人士认为,因为董事长本身不参与公司的具体经营,并且海航本来已有意退出,所以更换董事长对新光海航影响不是很大。
公开资料显示,新光海航人寿成立于2009年,目前注册资本金是5亿元,由新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台湾)与海航集团有限公司分别出资2.5亿元,各占50%股份。目前经营区域包括北京、海南、陕西和江苏。
2013年中以来,市场不断有消息传出,海航集团有意出售其所持有的新光海航人寿全部股权。战线拉了一年半,与新光海航同期挂牌的中法人寿、海康人寿等,现已寻找到了接盘方。而新光海航股权转让却陷入僵局。
双方股东各有打算
在股权转让问题上,海航找到了接盘方,但是新光也有自己的想法。
海航集团除了新光海航人寿外,目前旗下已拥有民安财产保险公司、华安财产保险公司等保险相关机构。其中,民安财险一直游离在盈亏边缘,而新光海航目前处于亏损。这两家险企成为海航集团保险板块调整的重点。
去年9月份,海航集团已有意采取股权出让的方式引入战略投资者,共同经营民安财险,改善经营状况。今年年初泛海控股已发布公告称,拟以17.85亿元的价格向海航资本等购买民安财险部分股权。
但在寿险板块上,除了要出清新光海航的股份外,海航似乎还有自己的打算。
2013年底发起筹建,并于2014年底获批开业的渤海人寿一直被外界认为是海航集团自建的寿险公司。有业内人士认为,根据监管规定,新光海航股权转让并未完成,所以渤海人寿目前的股东名单中尚未看到海航身影。
海航相关工作人员对新京报记者表示,海航还在新光海航的股权关系中,没有退出新光海航人寿。
一位新光海航前员工表示,在股权转让问题上,海航找到了接盘方,但是新光也有自己的想法,找到了接盘者。
上述接近新光海航的人士认为,新光人寿看好中国大陆市场,肯定会继续做下去。新光海航毕竟已经成立了4家分支机构,新光人寿不会太轻易放弃这家公司。新光人寿对新股东的期待还是希望能够长期合作。
北京工商大学保险学系主任王绪瑾表示,中方股东追求市场规模比较多,一般“借鸡下蛋”,借的鸡是保费收入,下的蛋是投资收益,规模不上去,投资资金不够,这是最根本问题,合资险企一般都有这些情况。同时,中方很多股东对保险行业并不是太了解,认为当年投资当年见效。
合资险企遭遇本土化难题
合资保险公司普遍面临磨合问题,合资双方在经营理念、股东需求上达不到一致,不少合资险企最终走向“散伙”路。
事实上,不止新光海航,近年来,合资保险公司普遍面临股权更迭问题,包括日前已完成股权变更的中荷人寿、海康人寿,以及股权转让并未完成的中德安联、中法人寿等。
目前来看,新光海航所面临的处境或许与当时中法人寿相似。中国邮政集团除中法人寿外,还另起炉灶成立了中邮人寿,中法人寿最终成为中国邮政集团的“弃子”。
一位保险分析人士认为,合资保险公司都不算特别成功,就算是各占50%的股份,但是经营的理念、股东方的需求还是达不到一致。尤其是寿险公司,对保险资金、保费的使用会有分歧。国内资本进入保险业是看上了保险业的低成本优势,但是境外的企业还是想深耕国内保险业。
事实上,合资保险公司较独资来说,有着自身的优势。“中方股东背景不同,可以提供不同的帮助。一般而言,实业股东有客户的优势,银邮系股东有渠道、客户信息优势,而外方股东有经营管理经验。但是这个也要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做好本土化。”王绪瑾认为。
“在中国合资公司的理念下,很难有一个良性的土壤。外资看中的是中国这片市场,但是外资机构进来后,并不代表就会享有肥沃的土壤。”上述业内人士认为,这些年很多合资保险公司走向散伙,普遍都是感觉在本土化的过程中,和中国企业磨合非常痛苦。
在合资险企中外股东理念不合的案例中,北大方正人寿前身海尔纽约人寿成为一个典范。
公开资料显示,海尔纽约人寿成立于2002年,属于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合资寿险公司,由海尔投资和美国纽约人寿共同出资设立,经历了“七年之痒”,经营仍不见好转,战略之争、理念之争开始显现。最后,2011年纽约人寿率先离场,公司变名为海尔人寿,但没有保险经验的海尔投资最终不得已将大部分股权转让给北大方正集团和日本明治安田生命保险,并最终更名为北大方正人寿。(新京报记者 梁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