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金融绝不是一句空谈,无论从各路新闻报道中看到“普惠金融”这个词,还是连十八届三中全会都将“发展普惠金融”写入《决定》。很多人会觉得这些高深的概念和定义过于枯燥,今天小编对“普惠金融”进行一次解析,一探它的“来龙”与“去脉”。普惠金融是什么?它的落地离我们普通百姓有多远?
当前,普惠金融的内涵颇为丰富。首先,客户覆盖面更广,服务对象从低收入群体扩展到了城市白领、小微企业、弱势产业以及欠发达地区。其次,产品和功能更加多样,除了存款类产品,还提供更为广泛的诸如信贷、支付、结算、租赁、保险、养老金等服务,模式也由单一的线下拓展为线下线上并行,网络化、移动化特征明显。再次,理念发生了重大转变,普惠金融不再是政府扶贫,它不同于政策性金融,也有别于普遍服务,而是既要履行社会责任,又要遵循商业可持续原则。
伴随着普惠金融的多层次发展,金融形式的选择变得多样化,接地气的理财产品也层出不穷,但中国的金融理财习惯与心理却总是那么的充满矛盾。普通老百姓理财观在从传统的银行储蓄转向外围门槛低风险低利润高的金融资产趋近,同时,在接受新鲜理财概念上,保持着观望和涉猎的态度。比如生活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小额信贷公司,而很多大型的商业银行也开始向公众推广其小额信贷业务,信贷虽只是普惠金融的一部分,但从小额信贷的发展势头上却可看到普惠金融所带来的需求释放。再或者来说新近的新三板,关注度只增不减,但投资落地普及性不高,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门槛高。在普惠金融的大潮中,如何将新的理财形态变得更贴近百姓,使其普及大众,就成了各金融平台拼规模拼智慧的战场了。
就用中海金超近期发布的“中集1号新三板债权计划”的项目来说,这个计划中有个关键词“新三板”,从2012年全国中小企业股权转让系统(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新三板)成立至今,企业直接以股权实现直接融资渠道得以确立并逐渐建立起一套成熟的股权融资体系。新三板最主要的特点是融合了主板市场流动性优势,同时又保留了地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服务中小企业的特点,简单来讲,最为突出的优势在于从中小企业现实情况出发,融合主板市场流动性强的优势,通过券商、会计师事务所、律所等相关机构的审核筛选之后,将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以股权为融资方式通过新三板挂牌机制直接对接投融资市场,具有公开性、流动性的特点,这样就极大的激发了资本市场各类投资者的参与热情。这么好的投资项目,却对很多普通老百姓来说有种无形的沟壑建在其中——投资门槛。
谁都知道新三板给投资者注入了新鲜血液,可百万级的起投,一般群体是“玩”不起的,再看“中集1号新三板债权计划”这个实例,我们不难发现起投资金仅1000元,这种平日里只能知晓商机却无力参与的新三板项目,陡然被赋予了“普惠金融”的生机,不得不说是投资者的佳音。
说到这里,可见普惠金融的天地里,自有很多的故事有待我们去挖掘和阐述,无论投资形式多么多样,普惠金融的本质只有人人参与其中,才能真正的普惠大众。受益其中,你我便知。
普惠金融其实从未离开过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