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2015年是资本和创业者的冬天,那么2016年则是一场更加冷酷的寒冬。
2016年刚刚过半,倒下的创业公司就已经数不过来了,其中不乏巨头投资的明星公司。
以下所列举的创业公司,都是曾经盛极一时的明星,投资方中不乏最知名的一线投资人、投资机构,但在2016年的上半年都未能摆脱陨落的命运。其他悄然死去的创业公司,恐怕车载斗量。
据CVSource的最新统计,2016年5月中国VC/PE共募集25只基金,规模仅为33.89亿美元。在投资方面,2016年5月VC市场披露的案例213起,投资规模仅为24.69亿美元。PE市场甚至更加惨淡,市场披露的案例为48起,投资金额仅为13.41亿美元,这是近一年的最低水平。从这些数据来看,至少在短期内,对未来没有乐观的理由。
1、蜜淘网——跨境电商终究是巨头的游戏
蜜淘网曾是跨境电商的标杆,有“海淘版唯品会”之称。蜜淘网创始人谢文斌出身于天猫,此后看中海淘的风口,2013年10月开始创业,打出正品的旗帜,做代购、导购平台。2014年3月份“CN海淘”上线,2014年9月份正式更名为“蜜淘”,定位于“海外品牌限时特卖网站”,要做海外购物领域里的京东。
蜜淘网的融资经历也十分不凡。
2014年,蜜淘网在上线之前,CN海淘就获得了蔡文胜的100万元投资;
2014年7月,蜜淘网获500万美元A轮融资。
同年11月,蜜淘网获得3000万美元B轮融资。
在一年的时间内,蜜淘网获得了三次融资,融资额指数级增长,最后一次在当时是进口电商领域已披露的金额最大的一笔融资。一时之间,蜜淘网风光无两。
然而从今年3月底开始,就不断有媒体爆出蜜淘网已经倒闭。多家媒体报道称,蜜淘网的办公室已经人去楼空,消费者下单之后没反应,客服电话无响应。
7月6日蜜淘网仍可登录,但投资中国网记者拨打客服电话发现仍然无人接听。蜜淘网的微博、微信账号几个月来亦始终没有更新。从种种迹象来看,虽然蜜淘网仍未倒闭,但运营明显处于瘫痪状态。
复盘蜜淘网的发展史,明显看到蜜淘网是如何在巨头的夹击之下步步溃败的。在拿到B轮融资之后,蜜淘网难出千万元频繁刷广告,同时在多个领域发起价格战。蜜淘网还策划了“5·20激情囤货节”和“6·18电商大促”,宣称其是保税区最低价,和天猫京东等大佬叫板。
但胳膊毕竟拧不过大腿,谢文斌曾公开表示,“就算我再融1亿美金,也不可能成为巨头打价格战的对手,巨头可以通过渠道与补贴的方式把价格压到很低,但是创业公司没有办法这样长时间消耗下去。”
另一方面海淘的模式下,用户体验无法保证,客户的恶评向雪片一样飞来,也让蜜淘网疲于奔命。
2015年9月,蜜淘将传统B2C进行细分,开始战略收缩,提出韩国免税店概念,专注韩国商品,变得“小而美”。但此时跨境电商竞争已经刺刀见红,蜜淘网没有迎来C轮融资,资金链断裂已经无法避免。
2、澎湃养车 ——O2O的伪命题
2016年4月5日凌晨,博湃养车在微信公众号上发布公告长文《认识这么久,第一次说再见》,正式宣布破产倒闭。消息一出,行业哗然,博湃养车曾是养车O2O类的明星公司,论规模全行业第一,估值曾高达6亿美金,距离独角兽仅一步之遥。
创始人吉伟在创业前做到了某汽车厂商的中层管理职位,对汽车市场非常熟悉。公司的第一笔启动资金是吉伟几个好朋友的共同集资,不到100万元。但公司发展势头很好,成立第二个月订单量就增长到500以上。此后,博派养车的发展形势更是一片大好。
2014年7月,博湃养车拿到了1000万元A轮投资。
2015年3月底,博湃获得京东、易车1800万美元B轮融资,投后估值高达六亿美元。它们带来的还不仅是钱,京东的导流对博湃的扩张起到了重大的助推作用。
一年不到的时间,已经成为汽车养护的行业巨头,当之无愧的NO.1,身上笼罩着知名的投资机构、互联网大佬级战略投资者的耀眼光环。
但谁都没有想到的是,仅仅又过了一年时间之后,博湃养车就轰然倒下了。
回过头来看,博湃养车的问题其实早就埋下了。在资本的加持下,博湃养车的扩张堪称疯狂,采取了极端激进的补贴战略,客单价甚至低至1元。用补贴占据绝对的市场份额,再延伸至产业链的其他部分,实现自我造血,这是O2O最爱讲的故事。
但现实并未如愿。上门服务本身没有利润,或者利润微薄,预计随后杀入的高附加值产业链项目——保养、维修、保险、救援等,客户转化率只有百分之几,远远达不到预期。
肇始于2015年下半年的资本寒冬,让博湃养车的融资希望破灭。2015年12月,博湃养车的业务几乎全线停止。号称汽车后市场占有率达到75%的博湃养车,就这样沉没于创业大潮之中。
3、美味七七——照搬“京东模式”玩死生鲜电商
美味七七成立于2013年5月,以上海为中心,提供高品质的生鲜食材,并全程配以冷链配送。2014年5月美味七七获得了来自亚马逊的2000万美元战略投资。
在倒闭之前,美味七七着不错的口碑,其斥重资自建冷链物流体系,在上海自建万亩蔬果农场基地,较好的保障了用户体验。2014年底的报道显示,美味七七当时有5000多个SKU,沪上中央仓储达一万多平方米;此外美味七七自建全程冷链物流,建有30个中转“站点”覆盖上海各区域,并已开通一日三送。
美味七七CEO宓平认为自建冷链物流是直击行业痛点,她说:“超市的水果损耗率至少在20%,也就是说100个水果摆上架就立刻坏了20个。”
2015年,美味七七引入了众多线下社区店作为合作商户,除了销售各类生鲜食品外,还有各类休闲食品和生活用品。2015年5月份,美味七七在上海推出了生鲜“1小时送达”的服务,用户购买合作商户的产品,也能获得“1小时送达”的服务。
这进一步加大了自建物流的压力,媒体报道称,美味七七为了实现全部商品的1小时送达服务,在上海地区新建了很多自营配送点。
自建物流是一把双刃剑,甚至曾让京东差点死于资金链断裂,幸运的是京东得到了投资机构的坚定支持。
而美味七七显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到2015年底就不断传出资金链断裂的消息。2016年4月,宓平向媒体表示公司资金链断裂的原因是股东矛盾。她说,公司运营状况非常良好,直到近日,由于两位投资股东之间突发的矛盾,资金出现问题,暂停营业。
今年4月7日,上海生鲜电商美味七七宣布关闭并申请破产清算。此后其他生鲜电商有意收购但无果而终,现在登陆美味七七官网,只能看到一则简短的公告:“由于公司收购方的突然退出,使得公司资金流出现问题。管理层被迫在仓促中暂停营业。”
美味七七的倒闭非常突然,留下了约500万元的消费者预付卡余额,此外还拖欠数百位员工的工资,欠下供应商2000万元的货款。
4、神奇百货—— 成功来的太早
著名的95后创业者王凯歆从天上跌落的速度并不比她飞上天时慢。
王凯歆,98 年妹子,16 岁辍学创业,主打 95 后概念,所有这些鲜明的标签让她迅速得到资本市场的青睐,在 BTV 的创业真人秀《我是独角兽》现场,被五个资本大佬争抢。2016 年年初,她拿到了 2000 万 A 轮融资。
实际上,王凯歆做的事情是一个类似代购的生意。她定位于95后,供应商主要是淘宝店家。用户下单后,他们再通过淘宝将商品拍下,继而由淘宝卖家发货给用户。这与王凯歆过去在QQ空间做的代购生意几乎没有差别。
这个模式的估值声称达到了6000万,并且投资人对王凯歆本人赞誉不断。
7月6日,有投资人说:“神奇百货的问题或许部分是因为一个心智未全的少女CEO过早地接触了太多诱惑。在某种意义上,资本还来不及让她成熟,她却被资本越带越远。”
这不,仅仅过了几个月,这个身价过亿的18岁CEO就摔下了神坛。
5、孔雀机构——政府补贴亦无济于事
不仅创业的公司在倒闭,就连孵化创业公司的孵化机构也开始倒闭。
这两年伴随着创业的浪潮,很多众创空间开始滋长。孔雀机构就是知名度较高的本土众创空间。其占地面积已发展到3000以上,在该平台上的孵化项目达到三四十余个。
孔雀机构的创办人陈鹏福2009年大学毕业后,接触到了有关科技产业园和孵化器运营领域,产生了浓厚兴趣,于2013年创办了孔雀机构。一开始的情况非常不错,据陈鹏福介绍,孔雀机构只用三个半月入驻率就达到78%,半年后入驻率达到90%以上。2014年5月,孔雀机构于蛇口开办了第二个办公地点,运营得也很不错,经营了一年后入驻率达到了96%。
2014年5月到2015年5月间,孔雀机构发展稳定,两个办公地点提供了稳定的现金流。据陈鹏福介绍,租金收入占整体收入的65%,其他的创业服务和创投基金带来的收入占30%到35%。
但稳定的表象之下是脆弱的抗压能力。2015年8月,广东打造自贸区前海—蛇口片区,孔雀机构在蛇口的办公地点附近变成了施工工地,噪音和粉尘污染严重,导致入驻率从95%降低至50%,孔雀机构被迫于2016年1月关闭了位于蛇口的办公地点。
这意味着孔雀机构必须按照之前的协议给从蛇口退出的入驻团队赔偿,总计超过260万元。再加上先期已投入的押金、装修款等等,这些损失给孔雀机构带来了很大的资金压力。
除此之外,孔雀机构面临的压力还有大幅上涨的租金成本。2013年孔雀机构签下南山区的办公场所时,价格是102元每月每平米。而到了2016年,由于深圳地价上涨,该办公场所的市场价格涨到了160元左右。物业公司称有一家公司能以165元每月每平米的价格签约,希望孔雀机构以相同的价格续约,但遭到了拒绝。
此时孔雀机构的资金链已经断裂,开始拖欠房租。于是4月21日被物业公司拆除。
至于颇受关注的政府补贴,陈鹏福是这么说的:“我们在去年底获得了两笔政府奖励,都是已经公示了的,其中一笔是40万元,来自南山区政府,很快就到账了;另外一笔100万元来自深圳市政府,到账时已经离被拆除没有几天了,这笔款没能派上用场,很遗憾。”
6、一起唱——融资跟不上
一起唱App的母公司洛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2月3日发内部信宣布公司进入停摆状态,主因是新一轮融资未能按计划到位。其创始人尹桑在面向全员的内部信中宣布了“无法发出1月份工资”和“年后联系猎头帮找工作”的消息。但一起唱员工表示尹桑此举缺乏诚意,并表示已开始组织维权。
知乎上的匿名维权员工称,公司如此重大的决定,创始人尹桑却在全员进入休年假状态后才发布,此外,员工还爆料称,创始人尹桑曾在1月中旬就计划在春节期间前往拉斯维加斯,还称这位连获IDG资本3轮投资的90后创业者一度沉迷于德州扑克。
尹桑在面向全员的内部信中称,于2015年12月启动C+轮融资,1月内大致敲定,1月29日前已达成投资协议只差签字,但2月1日时被告知投资方还需进一步考虑。与此同时,由于对形势过分乐观,一起唱在全国进一步铺开,采购大批硬件设备,账上现金被花光。
不过,尹桑自认为的坦诚却未能赢得员工的支持。在知乎,一名一起唱的员工匿名发帖表示:在公司员工休年假后突然发信宣布此消息,还解散了公司微信群,将QQ群禁言,邮件中情怀满满,却缺乏足够的诚意。
7、爱狗团——投资方撤资
夏军,湖北武汉人,出生于1994年,去年6月份刚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毕业。夏军表示,自己是爱狗人士,对互联网创业也很热衷,所以从2014年4月就开始打造一款名为“爱狗团”APP。
APP上线10天内,就收获了10万粉丝,同时也有不下10家投资方抛来“橄榄枝”。直到2015年1月,夏军才敲定了天使轮投资,原定的投资金额是1000万,需要让出20%的股份,估值5000万,“当时实际到账的是200万”。
去年7月底,他远赴北京准备谈A轮融资,但意想不到的是对方竟以现金链出问题,以及质疑推广效力为由拒绝了继续投资,并把之前投入的金额全部撤回。就这样,在8月1日晚上之前,夏军是一家估值过五千万的公司创始人兼CEO,而8月2日之后,他又得从零开始……
8、云视链——技术伪创新
23岁的云视链创始人兼CEO金证济苍,传说是福布斯中国30位30岁以下创业者榜单有史以来最年轻的一位,哈佛大学大四休学回国创业。做的是一个叫做‘云视链’的产品,按照官方介绍来说,它最大的价值在于将视频单向内容输出变为双向互动的形式。
经过试用发现,原来所谓的云视链是在视频区域内加文字标签,可以理解为标签式的弹幕,可以在有限的视频区域内任何位置进行添加。从云视链上线,多家投资机构约谈,但不久之后便受到质疑。
质疑一:技术伪创新,根据知乎上网友爆料,这个技术很早之前就已经有人在做了,在技术上并不新鲜。
质疑二:宣传片盗用,并且在云视链的宣传内容里,居然有不少其他公司做的案例。
质疑三:高管资料疑伪造。
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公司都是打着科技创新的幌子,但真正的科技创新必须要同时满足很多条件,它绝不只是某一个改进或者奇思妙想。
9、超级课程表——不知天高地厚
这个就不用说了,当时炒的很火。
高中二年级赚得100万,此后又被误诊为淋巴癌人生曾跌入谷底,没想到最后在濒临破产的时候却又绝处逢生,连续两轮的千万级融资,这些听起来简直就是偶像剧的套路。一个全民偶像的路线,90后创业的标杆。
而实际在余佳文上过央视后,圈里人开始按耐不住,有些疑点太过夸张,所以我们的余同学不可避免的被扒了个干干净净。而后一次在央视宣布,将拿出一亿奖金发给员工。然但这个诺言并没有达到,余同学认怂道歉。
作为90后,似乎也逐渐适应了自己被扣上了不知天高地厚的帽子,口口声声说着改变世界、改变未来,但更多的只看到了眼前的浮华。
现状:据内部人士透露,几乎长期没有投资人敢接盘超级课程表项目,几个创始人也只剩两三个了,颓败非常明显。
10、泡否——创业还是博出名?
前两年很火的马佳佳,本名张孟宁,1990年8月生,2008年云南省高考语文状元,2012年6月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毕业当天在学校附近开了一家创意情趣用品店powerfu而一举成名,随后在各界都有曝光率,被圈内不少前辈看好。
“我们的泡否实体店确实关闭了。”马佳佳表示,前年年底,在店面租约合同到期后,她没有再续约,选择经营网络商城。没错,快速烧的是投资人的钱,消耗的是大众好奇的注意力,邀请的是各种创业沙龙讲座,追着你跑的是各路媒体记者,但你自己的时间,又去哪儿了呢?
互联网创业尸横遍野的背后:骄奢淫逸,净吹牛B
昨天还牛B哄哄的公司,明天说死就死。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如此虚假的浮华?
经纬中国创始人张颖称:
盲目乐观,还在追求高估值,还在为自己一点点成绩沾沾自喜,还在扩张补贴,现金低于6个月了还没有凶悍调整,融资还没有当第一大事,还在幻想有投资人巨额支持,都是死翘翘前夕的症状。
微信“温城辉”结合个人的经历犀利批评称:
1、许多创业公司融了资之后一下子就忘了起步的时候的艰辛,养成了骄奢淫逸的氛围,烧到快死了才恍然大悟,但都已经无力回天。
2、互联网行业因为最早都是抄硅谷的,所以也会流行照搬硅谷的文化,大家以对标硅谷为名搞起了豪华的办公室,丰盛的下午茶,多种多样的员工活动,动不动出国旅游,大多数钱都还没赚到的公司,你看着一群人在办公室里办公,戴个耳机刷个微博,到点就下班,就好像扔一堆钱在一个巨大的火炉里烧一样。
3、很多公司工资也乱开,而且喜欢超过需要去引入高管,动不动年薪60、70万,你的公司什么时候能赚回大家的工资啊?
曾在美国硅谷从事3年多天使投资,“威基金”创始人郭威,在谈到中国创业者同硅谷的区别时表示:
中国的创业者“太快”,缺少“敬畏”和“安静”。国人害怕很多东西,比如害怕丢面子,害怕赔钱,害怕做不起来,然后吹半天牛,吹出一个牛B回不来了的那种。因为各种“害怕”,很多人会寻求创业捷径。于是,很多浮躁,杂乱,不真实的情况也就随之发生了。
避免踩雷,创业者该如何做?
Paul Graham 曾在《How Not To Die》一文里对死亡的创业公司做了分析:一般说来,创业公司死亡,要么没钱了,要么就是关键创始人逃跑,而通常这两者是同时发生的。那么,那些拿掉融资但最终死掉的创业公司到底做错了什么?创业者们该如何做,才能尽量避免踩到雷?
错误一: “盲目烧钱扩张,只会加速死亡。”
很多企业总是希望能够一口气吞掉大象,经常在拿到些种子投资以后,就想在一年内把十年该干的活搞定,还要像间大公司一样运作。对早期的创业公司来说,根本不存在这样的机会。
因为早期的创业公司其实没有什么用户或者顾客,早早就关心起“规模化”可不是什么好事。越大的公司行动越慢,越大的公司花费越多,这是十分简单的道理。
并且事实上,不管你是否成功地融到了钱,还是使用自己的资金在支撑,都要在扩张规模时在如下方面注意平衡:把钱花在哪儿、花钱的速度、预测你到达下一个里程碑需要多长时间。
如果创业者重心倾斜,将钱甚至时间大量的花在某一个方面,那花光钱的概率可能会大大增加,而烧完钱之后的结果,自然可想而知。
错误二:“注意,你的需求可能只是伪需求”
在2014年兴起的O2O热潮,比如上门美甲、上门洗车、上门按摩等服务中这种伪需求非常常见。
受滴滴快的早期市场战略的影响,很多创业公司都采用烧钱的方式获取早期用户,但没有注意到出行的刚需以及前期滴滴快的身后的微信和支付宝的支付场景。
另一方面,所谓的高频打低频在实际中也不断被证明可能是个伪命题。举个例子来说,比如家电维修是刚需,家电清理只是低频,也并非刚需——一个家庭一年都不见得会清晰、保养一次。所以前期大量投入获取的用户可能只是无效的一锤子买卖用户,这种弱需求的情况下如果再找不到好的商业模式,那就非常危险。
我们要说的是商业模式是很现实的问题,在考虑赚钱之前,你需要非常了解产品面对的用户,了解他们的需求,并设计出让他们消费的盈利模式。这种模式要能持续才能成为你公司的商业模式,不然即使减员削减开支甚至融资也是没用的。
错误三:“融资不只是拿钱,节点也很重要”
众所周知,创业成本和门槛的降低、政策鼓励等原因造就了大批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融资是很考验一个创业者的能力的,一个聪明的投资者通常在有钱的时候就会去寻求下一轮融资。
很多时候初次创业的创业者,在拿到过融资后,会感觉非常兴奋。所以很容易对创业公司融资平均需要花费的时间以及困难不太了解。
尤其是近几年投资市场异常火爆,更容易给很多创业者造成融资易的错觉。但实际上大部分投资人一个月会有几百次路演。你能脱颖而出是非常难的。更有可能的是在获得下次融资之前,创业者对融资的热情就会消失殆尽,尝试接受现实,变得疲惫。如果创业公司一心忙于商业模式的改进,忽略了融资和商业模式往往是并行的这点,就非常危险。
赶集网CEO杨浩涌就曾给出建议,他表示,“规模决定一切的O2O领域,早备钱粮,时刻准备过冬,估值与出让股份不是最关键的;寒冬季,O2O企业没钱熬不过6个月,钱不到账,一切都是扯淡。”
错误四:可能你什么都没做错,只是天气太冷了
目前,投资机构普遍非常谨慎,即便竞调之后,也会拖上一段时间。一旦拿到钱的创始人欣喜若狂撒一遍钱,后面却被投资人放了鸽子,那基本上就只能破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