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下午2点,“江南叙事·花”艺术展将在可一美术馆盛大开幕。届时,可园·艺墅千株樱花盛开。可一美术馆内外,自然之花与艺术之花,交相辉映。
“江南叙事·花”艺术展,以“花”为展览主题,延续“江南叙事”系列展览对于江南美学的探讨。
借鉴“花”的象征意义,同时也反思“花”给予人类的思维导向以“花”为主题,展开多样性、多元化探讨,解构与重组一个词汇的词义与象征,是本次展览的目的。
围绕“花”这一主题,本次艺术展总策划、策展人,将与34位参展艺术家,开展系列对话。
周京新
钱晓征
钱晓征:提到花,您最先想到的是什么?
周京新:芙蓉花。
钱晓征:为什么?
周京新:离我最近。在南艺,我的工作室窗外就是芙蓉花,触手可及,像邻居。那是南艺著名的芙蓉,它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花鸟专业的学生,到了芙蓉花开的季节,学生们就去写生,这里是学生最好的写生课堂。
钱晓征:从写生的角度看,芙蓉花有什么特点?
周京新:清逸,高雅,高贵,却不骄奢。芙蓉花的造型不似牡丹那样饱溢、雍容,倒是有一种透的感觉,很有气质,很清高,又很草根,像京剧舞台上的青衣。 我对花的研究有限,年轻时,我很不喜欢画花花草草,包括蝴蝶、蜜蜂、蜻蜓之类的,都抵触。
钱晓征:为什么?
周京新:喜欢画李逵的人怎么会喜欢画花呢?我那时喜欢画板斧,画水泊梁山。即便是母夜叉、顾大嫂也与花毫无关联的。
参展作品
钱晓征:您从什么时候开始关注花?
周京新: 大概2000年左后,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开始画花,也是为一个专题展览。不过,大学期间专门学过花鸟,一朵墨牡丹要染一个多礼拜,还临摹过一些宋画经典。那是必修的功课,为了学习传统的勾染技法,包括了解矿物质颜色反复渲染的方法等。那时候并不关心自然中的花鸟,只是想学习传统技法,以后用到人物画上。
钱晓征:对 “工笔”与“写意”这一提法,您有不一样的理解?
周京新:从大学时期我就意识到,即便是三矾九染的宋画,也不能用一个“工”字去涵盖。传统中国画法,没有单纯的“工笔”,没有单纯的“写意”,“工”与“写”一定在某种程度上有关联,二者从来就不是截然分开的。传统“六法”,包括各类经典画风中倡导的各种原理、原则,各种品味、意趣、格调、标准之间,都是有关联的,从来都不是单一的。把它们割裂开理解,那是我们自身的问题。早年我画工笔人物,就是抱着以“工”养“写”的目的,实际上,我从“工笔”里悟到了许多“写意”的特质,搞清楚这点,再去看“工笔”与“写意”的关联,我感觉这两个专业名词说法上就是错的,是很不专业的。“写意”是中国画的精神特质,“工笔”只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术形式,把它们并列,甚至当成中国画的两个类别,好似将“玉米”与“粮食”相提并论,肯定是错的。因此,从那时起,打破“工”与“写”的界限,成了我艺术追求的一个原动力。
参展作品
钱晓征:您一直被认为是人物画家,现在为什么画山水,也画花鸟了?
周京新:就像“工”与“写”之间没有截然界限,我认为人物、山水、花鸟之间,也不应该有什么界限。再者,我早就开始做一个实验,就是把画人物的办法用到山水、花鸟上去。我一直认为,绘画语言如果只能用来画某种题材,说明它有毛病,起码有局限性,那就不配称之为语言。
钱晓征:有人认为您的花鸟画成就最高,您怎么看?
周京新:这个无所谓,我自己心里有数。不过我一直认为,传统经典笔墨当中,如果把人物、山水、花鸟放在一起PK,花鸟肯定是第一名,山水第二,人物第三。
钱晓征:能展开来谈谈吗?
周京新:传统花鸟画成就最高,代表人物就是青藤、八大。传统花鸟画达到了笔墨写意前所未有的极致,花鸟的笔墨与自然物象达到了高度透彻的融合。花鸟画本身造型符号比较大,花朵、叶子、枝干、藤蔓、石头、鸟虫等等这些元素都属近景,与笔墨写意的基本形态最为接近,可谓近水楼台。人物画有各种细节拖累,人物造型对笔墨的制约更大,只要有一点不像,哪怕一根手指头有些误差,就会闹别扭出问题。山水画空间往往高大深远,一枝毛笔去诠释它的各种细节,“写”性往往放不开,容易落入经营、制作的熟套。宋元以前的山水画就多用小笔,以规规矩矩的“皴法”模拟自然形态。如果用造房子来比喻传统经典,花鸟画已经进入整体浇筑,一次成型的境界了;山水画则是用小块砖头,与一截截不太粗、比较短的钢筋搭配,一点一点垒起来,属于砖混结构阶段;而人物画呢,还停留在先小心翼翼地搭建轮廓框架,然后再在框架空档处一一砌上砖头,典型的“勾填法”套路。
参展作品
钱晓征:您的创作体会,画人物、山水、花鸟的感觉,各有什么不同?
周京新:我画花鸟的时候很轻松,很自在,感觉很通透。画山水次之……画人物往往有负重感,难免有羁绊。
钱晓征:花鸟画会成为您今后创作的重点吗?
周京新:很可能。过去转而画山水、画花鸟,都是为了解决绘画语言的问题,现在画花鸟让我感觉更畅快自由,更得心应手。与人物比较起来,我的绘画语言用在花鸟上,的确感觉更加有亲和力,融入得更加彻底,拿捏得更加到位,表现得更加轻松。
钱晓征:这些年您一直是研究性的创作状态,您的体会,这种研究性的创作跟一般的创作有什么不同?
周京新:我一直倡导研究性。创作的所谓研究性,追求的应该是中国画艺术的学理内核,要明白画学要义,要造合自然之道,还要切中自我性情。不是简单图图画画的事儿。
钱晓征:传统绘画中的花,自然界中的花,在您的创作中各有什么作用?
周京新:以研究性的眼光,看传统绘画中的花花草草,内容上只是大概看上那么一眼,并不多做停留,主要看语言的精神气质。而观察体会自然中的花花草草,现在比以前多了许多。
钱晓征:除了芙蓉,还喜欢其它的花吗,比如玉兰、樱花、玫瑰、牡丹?
周京新:后面几种花画得少。在我的感觉里,牡丹浓妆艳抹、花枝招展,油油腻腻的。我画过腊梅,有一段时间,门口的腊梅开了,花期很长,我花了很多时间去观察。有一天夜里下大雪,我去观察雪中腊梅,用鼻子闻香气,用手触摸花瓣,很特别。腊梅还会结冰,感觉像琥珀,很有雕塑感。经过观察我意识到,传统绘画中的梅画,往往用线勾圈圈,用色点红点、点黄点,是很概念的。
钱晓征:触觉在绘画中重要吗?
周京新:很重要。触觉表现在绘画中就是质感。中国画的笔锋就像人的手指头,一直是强调质感的。山水画也如此,远取其势,近取其质。牛毛皴、披麻皴、斧劈皴,都是在模拟质感。人物画的枯柴描、兰叶描、高古游丝描,也是在模拟质感。
参展作品
钱晓征:芙蓉,腊梅,有某种相通的气质,那您应该画过荷花?
周京新:当然画过。荷花与芙蓉在我心里的地位是一样的。相对于那些过于鲜艳、浓烈的花,我更喜欢芙蓉、荷花这些素雅、清透一类的。
钱晓征:您观察过的腊梅,有叶子吗?
周京新:有,有时叶子甚至还带绿色,也见过一棵腊梅树上只有一片叶子的,很出彩。
钱晓征:腊梅花的哪些自然特性打动过您,
周京新:腊梅在白天和晚上,神气和花形会有不同。即便在阳光下,花朵也多数是向下的。
钱晓征:这些自然特性,您如何在绘画中表达?
周京新:体现在笔墨里,我一定是关照自然特性的。一笔下去,笔中含水份多少,墨的浓淡程度,墨质是否有颗粒,笔锋的锐度如何等等,一定都会关照到,这是一种“有温度”的关照。火热是温度,冰点也是温度。
钱晓征:作为生活在南方的画家,是不是有更多的条件,观察和表现花卉?
周京新:也许是,不过北方也有花花草草。
钱晓征:您怎么看待南北方花卉的区别?
周京新:我画过一些花,自己都叫不出名字。有的是在外地看到的,有的是在资料上看到的,有的甚至就是我自己想象的。我不太计较画的花属于什么季节,生长在南方还是北方,这些是园艺家的事。我是以画家的身份去关照花草,重在表现花草的笔墨气息,以及与笔墨相关联的神采。
参展作品
钱晓征:画家不同于园艺师。在生活中,您做过一个园艺师的工作吗,比如自己养花草?
周京新:这个不会,反正是养不好花。难得在家为花浇浇水,一心想要把花浇好,结果却是把花都给浇死了。
钱晓征:关于“江南与花”,您如何理解这两者之间的联系?
周京新:江南与花联系很紧密。江南温润,花草需要温润的气候,近水楼台先得月嘛。当然冰山上也会有雪莲,可说实话那雪莲看上去根本就不像个花。江南的花草,有自己独特的气质、气息,但是在绘画创作时若一味突出、强化其地域性,也是会有问题的。
钱晓征:您认为,您绘画作品里的花草,属于什么气质?
周京新:矜持,清雅,自信。
钱晓征:“江南叙事·花”艺术展的策展思路,是尽量摒弃阴柔,您怎么看?
周京新:阴柔往往是花的某种自然属性,在绘画表现中,不宜无端放大这种阴柔的感觉,但也不要故意去摒弃阴柔,把花搞成“女汉子”也不好吧。芙蓉跟雪莲比,就相对阴柔。
钱晓征:早年您画李逵,不画花草,这里就有阳刚和阴柔的区别,您现在画的花,阴柔吗?
周京新:有阴柔的一面。阴柔和阳刚,没有高下之分。
钱晓征:这是您赋予花的个性呢,还是你觉得这就是花草的自然属性?
周京新:这是我与花相互之间达成的共识。她有阴柔的一面,我看出来了,虽然我有取舍,也很想加入自己的感觉,还是尊重她的。
钱晓征:大自然之中的“花”,和艺术作品中的花,您如何理解这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周京新:它们不是对立的关系。我在创作时,很重视创作现场的感受,也包括对自然中的花的现场感,我一直在尽可能通过自己的笔墨去表现这种双重的现场感。
钱晓征:如何理解“花”艺术展?
周京新:很好的主题。与江南特殊的季节有关,很应景。也能做到小中见大,是命题式的展览,在统一命题之下,看每个画家如何表达,很有意思的各显神通。
钱晓征:“江南叙事·花”艺术展,三十多位参展艺术家,有水墨、油画、版画,有雕塑、装置、影像、摄影等。在这样的群展中,请用一句话概括您的参展作品。
周京新:我是笔墨派。
钱晓征:在您的笔墨之下,花是什么?
周京新:花是笔墨“写”出来的独特意象。
延伸阅读
周京新,“江南叙事·花”艺术展参展艺术家。江苏省国画院院长。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委员。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画作品曾获得第六届全国美展银奖,第七届全国美展银奖,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第九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第十届全国美展铜奖。
钱晓征,“江南叙事·花”艺术展总策划。可一集团总经理,可一美术馆馆长,KEYIART可一艺术衍生品品牌创始人。
策展人:
林书传(1986年生),青年策展人、纪录片制片人、批评家。现任职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2007年开始从事艺术策展工作,长期以展览、文献、纪录片方式关注中国非体制年轻艺术家的生活与创作状态。曾策划《复调——中国艺术生态调查》、《亚自由》等长期展览项目,及邱志杰、岳敏君、朱赢椿等艺术家个展。
汤宇,1986年出生于湖南,201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获硕士学位。现工作于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从事20世纪中国美术研究与当代艺术批评与策划工作。曾策划“灵感高原——中国美术作品展”董希文个展,詹建俊个展(中国美术馆,2009年)。 参与策划“有仪式的风景——苏新平作品展”(广东美术馆,2015年);“三条命:王华祥个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2015年)、“视象:中央美术学院当代造型艺术展”(英国伦敦艺术大学温布尔登艺术学院、Art@GoldenSquare,2012年)等数十个重要展览。曾在《美术研究》《美术向导》《艺术财经》《艺术月刊》等杂志发表专论数十篇。